2014年4月27日

不粗心才是第一名

下午接小孩的時候
很高興的跟我說:
爸爸!我考第一名。

顯示這次他在準備考試的成果
當然我在為他的成果高興之時
同時也不忘的問:
那是不是都沒粗心?

得到否定的答案時
趁機的機會教育一番

我說:
第一名是你這次努力的成果
但是
爸爸希望你是不粗心
即使不是第一名
我都會為你高興
因為你已經往成功的路邁進

我知道要小孩不粗心是近很難的事
即使是大人都是如此
但我希望可以降到最低
所以我每次都不厭其煩地強調"不粗心"

不粗心就可以知道小孩到底哪裡真的是不會的
不粗心就可以讓小孩承認哪裡是錯誤
"承認錯誤"就是我要小孩真正培養的能力

自己永遠是最難認知清楚的
所以需要錯誤來協助
人永遠最不容易承認錯誤
尤其我的小孩是紫微/七殺坐命
面子是很重要的一環
相對地承認錯誤是很困難的!

在年紀還小的時候
將這個意識變成他的潛意識行為
是我希望做到的工作
人無完人 但要知己過
這是我對小孩的期許

當然還是給予當初協議第一名的獎勵!

2014年4月24日

原來的寶呢?

今天在地下室停車場
遇到了樓裡的媽媽要帶小孩看病
滿周歲餘
看起來真的好可愛

想想
我們的小孩小時候也是這樣
每個小孩都是父母的寶
也因為這樣
所以我們付出了許多來教養他們
拉拔他們
這有要求任何代價嗎?

我想
應該不會有父母是以未來的代價來養育小孩吧!

但是為何對待原來的寶
漸漸地感到不奈
無奈
麻煩
不知所措?

我驚起
是小孩變了還是我們變了?
何時他們不再是我們的寶貝?

是啊!
我們一樣的愛他
但是為何有這樣的感覺產生?
是我們想掌控他們小小的未來?
是我們民主的聲稱要讓他們選擇未來的路
卻又想專制的拉往自己的夢想方向?
我們關心他們卻又吝嗇地給予關愛的時間?
社會變了?
時代改變?

想到各種的理由

親愛的小孩
你永遠是我的寶貝!
如果可以重來
你也還是在我們實驗性的教育方針中被實驗
或許只是走上另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在人生還沒結束前
都是在未知結果的路裏

但是
對你的愛是不會變的!

2014年4月16日

加法教育與減法教育

因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影響
所以都會希望自己的小孩是最好的

這兩年
與父親聊天的時間比以往多
談到關於小孩的教養問題

父親說:
以前,他也是希望我們都是最好的
在這樣的期許之下
對於小孩的不好表現或是未合意的表現
就會生氣

我說

小時候最怕父親生氣

父親說
因為我們對小孩都是設定一百分
如果沒有一百分
就會覺得不應該這樣
當漸漸的功課變難的時候
小孩的標準可能就向下調整
慢慢的
到及格線

我說
對阿
可能到開根號乘以十
那36分就及格

兩父子笑了起來

那時候的我
其實對小孩很嚴格
總是希望小孩有最佳的表現
在生活上以及課業上

父親開始說
如果換一個角度
都是以加法的教育期待來對待小孩?
如果小孩剛開始表現就無法很好
但是只要是增加一分
那他就是進步
以這樣的心態來對小孩
是不是比較好?

當時我心想:
一分?
怎麼會覺得進步?
我們也都這樣去誘導小孩的
有進步就好!
不錯了,比上次進步!
但是心裡真是這樣想的?

當然這樣的話題是經過無數次的溝通
當我看到很多的小孩情形
帶入自己是父母的角色後
漸漸地改觀

有次
我看到發展遲緩的小孩
他緩緩的進步
好不容易地寫下自己的第一個名字
我看到的是他母親泛紅的眼眶
當那刻
我想 我開始可以接受這樣的教育方向

在小孩上的第一所國小
常在門口會遇到一個小朋友
疾病的關係
必須要以輪椅代步的
當他緩緩地自己爬上機車後座
我都會扶著他或是抱他上車
他報以一片燦爛的笑容與道謝

因為起點不得已的低
那我們在必須接受的情況下
相對地容易以加法教育來教養
因為每一步的進步都是血與淚的成長

但是我們為何不這樣對待自己的小孩?
就是因為我們的期許太高
在小學還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所以當進入叛逆期或是國中開始
課業的深度廣度以及範圍都變大的情況下
開始減法出現
這時候我們就開始對小孩產生懷疑
也會越苛求小孩

父親說:
沒有教不好的小孩
是你將小孩放在怎樣的位置

當這個議題經過兩三個月之後
我開始慢慢地以加法教育的方向來帶小孩
開始傾聽
開始與小孩談心
開始撥空
開始假寐的陪他睡覺

我發現
其實小孩是單純的
是可以被塑造的

我們失望
是因為都把自己的缺憾放到小孩身上
美其名是為他的未來好
但真的如此?
我想是想彌補自己的已往失落吧!

我一直不排斥虎媽虎爸的教育
但是我想要加一個前提
就是要以最低點的起點來對待

昨天遇到小孩的同學家長
提到相同的話題
我說
當小孩已經一百分
那你不會有一百零一分的驚喜
因為已經滿分了
但是如果從不及格到及格
從六十分到八十分
再到滿分
這樣的歷程我想會是比較有所成就

新手父母都是會有迷失
因為期望太高
對於小孩我們只能引導而不能強硬地要如何
我們通常嘴裡說著現代教養的術語
心裡卻不以為然地繼續以往心態
所以容易失落感重
漸漸的家長與小孩的隔膜生起

我以為多溝通多傾聽多讚美
是對小孩較有正面幫助的
而要多讚美
加法教育比減法教育來的容易與真誠
至於溝通
每天數分鐘應當不是難事
而這樣
小孩是可以感受到你是愛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