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3日

網格交易概念

 網格交易法的基本原理就是把行情的所有日間上下的波動全部囊括,它不會放過任何一次的行情上下波動。

  不管市場價格如何上下波動,不外3種形態:上漲,盤整,下跌。 由於不同的操作方法而有不同的結果表現,依據歷史經驗,由於盤整行情的神出鬼沒,用普通習慣的操作方法在盤整行情中是很難賺到錢的,經常是高買低賣,左右挨耳光。

  而網格法由於不依賴人為的思考,完全是一種程序行為,像漁網一樣,可以把比網格大的波動一網打盡,所以在盤整行情中網格法也是可以獲得收益的。

  現在介紹一下等分網格交易的使用方法。

  這是網格交易的最基本形式。 該方法使用簡單明瞭,操作簡便,無需人為思考,基本上是完全傻瓜操作;缺點是收益率不高,而且還存在高位套牢的風險。

  但由於通過網格交易不斷低買高賣的主動解套法,雖然有籌碼在高位套牢,但只要行情在低位不停的長期震蕩,高位套牢的籌碼也會很快解套獲利的。

  據統計,一年內有70-80%的時間行情處在震蕩狀態中,單邊走勢只有20-30%幾率。 大家可以自己統計一下上證指數從6124點跌倒1664點附近,其絕對跌幅為4460點,但下跌過程中的每次反彈幅度累計大約為5600點,其累計反彈幅度超過下跌幅度。

  具體方法如下:

  1)標的的選擇:

  由於網格交易法追求的是不斷的行情波動,行情波動越厲害,收益率越高。 哪怕標的不漲,只在一定的區間內不停波動,網格法也會獲得很大的收益。

  按網格交易法的特性,日K線波動越大的標的越適合網格法。 基於安全角度,首先要選擇效益高,質地好的標的。

  按以上條件選擇出5-10隻左右的備選標的,再分別計算它們的10年以上的日平均振幅,最後選擇最大日振幅的一隻標的長期操作,最好日平均振幅要大於5%。

  2)網格區間的確定:

  就是確定網格的最高點和最低點, 最高點就是標的歷史最高價, 最低點就是歷史最低點。 然後在最高價和最低價之間進行等分,間距要按所選擇標的的日平均振幅決定,要求間隔不要大於標的的日平均振幅,一般為5%較合適。

  以每間隔5%的間距等分最高價和最低價,每個分格對應一個價位,把這些固定下來的各個分格的價位記在表格內,它就是以後的買賣依據。 這些等分的價格永恆不變,無論標的價格如何變化,我們都按這些價位買賣標的,任憑風吹浪打,我似閒庭信步。 網格區間確定後就像在大河的兩岸邊拉上一個從河底到河面高的大網,只要比網格大的魚一隻都跑不掉。

圖片

  3)資金分配:

  在等分好網格后,依據你所可以投入市場的資金量,去除這些分格數,就得出了每個網格的可交易資金量,這時還可以對分配后的資金比例進行調整。 因為據統計,在價格的極高位和極低位,行情逗留的時間不多,為提高資金利用率可以適當減少高低位的資金分配量,酌情加到中間部分。

  4)首次建倉:

  一般情況下你當前所處的價位不會超過事先設置的網格高低點。 此首次建倉買入量為最高點到目前價位的資金總量,按當前價位所處的一個5%網格位置下位價格預埋買單,等待行情波動到你預埋的價位成交;如果行情沒有下跌,轉而上漲,則不必等待它的下跌,在接近當前5%網格位置上位附近價格按及時價直接成交即可。

  比如要投入10萬資金,總分網格為20格,每格分得5000元,當前價位在最高位往下數第4格位置,則首次建倉資金:5000 X 4 =2萬。

  5)日常交易方法:

  以後每日就以上次成交價格為中心,在開盤前預埋漲5%賣單,跌5%買單,買賣數量按事先計算好的每個網格的交易量。 之後就不必看行情了,有時間可以看一下有成交否,如果成交買單或賣單,就以新成交價格為中心,在該成交價的5%上下位置重新再預埋買/賣單。

  就如同在河裡下網打漁,當有魚上網後我們起網取出魚(獲利成交退出), 之後再重新把漁網放入河裡(在原來的位置再預埋買/賣單),等待下次魚兒上網。 之後以此類推。

  所以無論行情怎樣漲到天上,跌倒地面,由於網格交易法都是保證每次低買高賣,你所做的交易都是獲利行為。 哪怕有資金套牢也不必擔心,隨著時間推移和行情的不斷震蕩,你終究是會獲利的。

圖片

  關鍵是要持之以恆,不可半路退出不做。 其實這就像現實的開店做生意原理一樣:

  首先要準備啟動資金;

  然後租店面置固定資產(股市卻不要這項);

  接著進貨,當然不會一次性把流動資金一次進貨完,要留些備用(網格法也是要按一定比例首次建倉);

  之後進入日常的零售階段,按一定的利潤加成零售商品(網格法是按5%的比例高拋股票);

  當出售一定量的貨物之後要開始補倉(網格法是按下跌5%開始及時補倉),再做零售,日復一日。 在現實的開店過程中也會出現市場狀況不好市價跌落時高位進貨套牢的現象。

  但由於網格法對資金的利用很低,收益率無法太高,所以選擇標的的最高價和最低價的差值不要太大。 一般要求網格的數目:最少不少於15格,最多不要超過30格。

  因此基本網格交易法也需要改進,比如採用指數建倉法。 就是用指數函數來指導每個等分價位的買賣量。 這樣可以實現價格越高賣量越大,價格越低買量越大,從而解決收益率過低的問題。

好文:為什麼你眼裡的「交易機會」大多以虧損出局?

 所謂無價值的交易,就是指風險和利潤不成比例的交易,這類交易通常出現在交易者盲目性、頻繁性的交易狀態下。 交易結果也往往是虧損大於盈利,進而影響到交易者的心態,更有甚者會陷入虧損的惡性循環之中。

  具體表現就是,交易者面對波動的行情,看到所謂的“機會”就想抓住不放過,不考慮交易的利潤和風險。

  同時,這類交易者往往還抱著僥倖的心理,認為能賺到,哪怕只是幾個點都是賺,對小利潤背後的大風險卻視而不見。 又或者,面對任何行情,都認為是不可錯過的交易機會,在利潤的驅動下將微小的機會主觀放大化,無論此行情是否與自己的交易習慣相符合,都隨意衝動地進行交易。 無論哪種,都是對市場的蔑視和不尊重,那麼市場自然也不會給交易者好果子吃。


  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是專業的交易者,交易系統更具章法。 他們往往會預先制定交易計劃、設定止損等,即使是虧損,也不至於傷及五臟。 而無價值交易所帶來的虧損則與之不同,這類交易者對市場的認知並不深入,交易決策的確定較為隨意、欠缺考慮,而其所帶來的可避免的虧損,對於交易者的成長更多的也是弊大於利。

  那麼怎樣判斷一筆交易是否有價值呢? 如果一筆交易連交易者所設定的止損幅度都對不起的話,那麼這筆交易於你而言就是無價值的交易。

圖片

  交易中的大部分時間,市場都是處於盤整震蕩或者小幅波動的狀態,所以並不是時刻都存在著有價值的交易機會。 無序的行情與人性的弱點,註定了此時盲目入場的交易者大多會以失敗告終。 面對賬戶的虧損,交易者的心理狀態一定會有所影響,那麼之後有價值的、適合自己的交易機會出現時,就無法以一個最佳的狀態去把握交易時機。 並且已經養成了頻繁交易這個惡習的交易者,面對交易機會,即使他準確地入場,也會因為快速離場而錯失獲利的大好良機。 無價值的交易可能不會是讓你大虧大贏的交易,但卻會慢慢侵蝕你的資本,讓你無法在趨勢中持有頭寸,無法真正地獲利。

  要避免這種情況,交易者首先要做的就是看清市場本質,利用市場自身行為和供求關係來過濾表像資訊,辨別走勢,耐心等待合適機會的到來。 盲目衝動交易的後果就是掉進市場主力所設的陷阱,淪為市場的犧牲品。


  有了對市場的深入認知,交易者還要分析來自各方的資訊,以此判斷交易的機會是否具有價值。 就交易本身而言,風險是必然存在的,但利潤卻是不可確定的。 這就要求交易者要有風險管理的意識,如果你對交易風險格外注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一些無價值的交易。 當然,減少無價值的交易,並不意味著你每次都能抓住有價值的機會,可如果你每次的交易決策都不經分析,也沒有慎重考慮,那麼在你抓住的機會中,一定是無價值交易占絕大多數的。

  頻繁交易者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太過看重利潤,不放過一切有盈利可能的機會。 也正是這種對於利潤的過分追逐,會給交易帶來無盡的負擔和壓力。 在資金量有限的情況下,交易者的每次交易都是對於資金的損耗,盈利則加,反之則減。 如果始終入不敷出,那麼總有一天你的資本會消耗殆盡,那時,你連在市場生存的資本都沒了,還談什麼賺大錢。

  珍惜真正有價值的交易機會吧,認真對待每個來之不易的交易機會,放棄執念,理性對待利潤,才能以一個平穩的心態去捕捉值得的行情!

技巧:WhaM交易策略核心理念

 WhaM交易策略是一種以特定的圖表形態為基礎的策略,用於低風險、高成功率的交易。 具體來說,我們將查看類似於字母M或W的雙頂和雙底。 一旦確定了這樣的圖表形態,我們將在形態的前端(字母的中間)位置入場交易。 我們可以在4小時圖上交易它,但它也適用於更高和更低的時間框架。

圖片

  值得注意的是,有交易者運用該策略勝率約為65%,平均風險回報比是1:1.2

  準備階段

  當運用這個交易策略進行交易時,你需要的是清晰的折線圖(一般MT4/5以及Tradingview上都有折線圖模式)。 我們使用折線圖而不是蠟燭圖的原因很簡單:它能讓我們專注於重要的事情。 我們希望盡可能清楚地看到這些圖表形態。

  儘管蠟燭圖能夠給我們提供很多有用的資訊,但我們最初的分析並不需要這麼詳細的東西。 事實上,燭台的“冗長”會稀釋我們搜索圖表形態的過程,所以我們一開始不需要使用它們

  下圖是在Tradingview歐元/美元圖表上設置WhaM交易策略的具體方式。

圖片

  在某些時候,切換到蠟燭圖會很有説明,因為折線圖並不能告訴我們燭台影線的距離。 為了讓我們確定是否進場、止損和止盈,切換到蠟燭圖會有用處。 所以使用該策略的交易者也可以適當選擇是否要切換為蠟燭圖。 (注:該策略不需要任何指標參與)

  圖表形態

  如前所述,我們需要尋找兩種圖表形態:雙頂與雙底。 不僅如此,它們的形狀還需要類似於字母W或字母M。 一旦我們發現了這樣的圖表形態,我們就會在字母的中間位置設置一個掛單(W買入,M賣出)。

  •   W圖表形態

  讓我們來看一個歐元/美元圖表的例子(W):

圖片

  在上圖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W形態。 這正是我們要尋找的圖表形態。 如果查看圖表,你會經常發現這種圖表形態出現。

  如果我們在W形態的中間位置設置一個買入掛單,會發生什麼? 讓我們看看結果如何:

圖片
  •   M圖表形態

  值得注意的是,不需要你在交易圖表上的每個W和M形態做出交易決定。 你只需要尋找最佳的W和M形態設置交易時,有幾件事情很重要。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個較佳的M圖表形態示例:

圖片

  如你所見,我們在M形態的中間位置設置了一個掛單(賣出限價訂單),止損高於M形態,止盈設在M形態下方,風險回報比為1:1。 讓我們看看結果如何:

圖片

  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筆非常不錯的交易。 當價格短暫回撤時,我們的掛單被觸發,之後價格暴跌並觸發止盈。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切換到折線圖,看看自己的圖表。 嘗試找到相似的W和M形態,然後看看價格的表現。 價格是否經常回撤到形態的中間位置? 一旦價格達到這一點,訂單是否經常有反應? 是否還有W和M形態不起作用? 在尋找最佳的W和M圖表形態設置時,你認為什麼是重要的?

  WhaM策略為什麼有效?

  為什麼像字母形狀這樣簡單的形態都能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交易策略? 事實上,這就是我為什麼要進一步詳細瞭解它的原因。

  1. 雙頂或雙底

  無論W還是M形態,雙頂和雙底都是一個強大的圖表形態。 很多交易者在利用雙頂或雙頂形態交易趨勢反轉時均非常成功。 我交易的一個系統就是反轉系統,而雙頂和雙底是我最喜歡的圖表形態之一(僅次於頭肩頂和三重頂或底)。

  一旦出現雙頂或雙底形態,價格方向通常隨之改變。 WhaM交易系統只在雙頂或雙底反轉方向進行交易。 簡單地說:只需要雙頂雙底就可以了。

  2. 當W和M形態形成時,鼻部是一個天然的支撐/阻力

  隨著W和M形態的形成,價格在鼻部(Nose)中找到支撐(對於M形態)或阻力(對於W形態)。 在這一區域周圍價格通常會有強烈的反應,買賣雙方將爭鬥價格方向的控制權。

  然而,當W和M形態完成時,該水準已被突破。 支撐已變成阻力,阻力變成了支撐。 價格通常會重新測試這些特定的水準,這就是WhaM交易系統起作用的原因。

圖片

  這種水準被重新測試通常被稱為「突破和再測試」 ,因為之前保持的水平現在被突破並重新測試。 許多交易者專門交易突破和重新測試模式,因此這本身也可以是一個非常好且有利可圖的交易系統。

  交易框架

  我通常在4小時圖上使用這個交易策略。 我在日圖上試驗過這種方法,效果也還不錯。 然而,這對我來說有點太慢了。

  在較短時間框架內進行交易也很有效,但與大多數策略一樣,時間框架越短,勝率越低。 另一方面,較短的時間框架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入場機會。 有一個好處就是,這使得我們能夠更頻繁地發揮自己的優勢。

  入場

  一旦形成W或M圖表形態,你就可以在鼻部上設置買入或賣出訂單。 但是,在這樣做之前,你需要檢查以下事項。 雖然這些檢查大多是可選的,但我發現遵循它們會帶來更高的勝率。

  1. 圖表形態的大小

  你需要寻找其大小与整体市场走势成比例的WhaM形态。由于这些可能不是很具有描述性,所以让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下图包含了W(或M)形态,但在过去一段时间的价格走势整体背景下,它太小了。

  一個好的經驗法則是:如果圖表形態看起來像一隻貓耳朵,那請忽略它。

圖片

  下面圖表上的M形態則具有良好的大小範圍:

圖片

  2. 圖表形態的清晰度

  當你在圖表上查找WhaM形態時,想一想:這真的是規整的W形態或M形態嗎? 在日圖走勢中很容易看到字母W或M,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一個好的WhaM形態。

  本文開頭的示例圖表就很規整清晰。 反觀下面這個示例圖:

圖片

  當然,你可以在其中辨認出W或M,但它們確實不夠規整清晰,無法交易。 理想情況下,你希望看到一個方向的第一條Leg(形態中的“價格腿”),然後是形態,再然後是相反方向的最後一條長Leg。

  3. 鼻部的「尖銳」程度

  這聽起來有點奇怪,不過聽我說來。 形成鼻部的初始反應越強,交易設置就越有可能起作用。 一般來說,鼻部越尖,價格反彈的可能性和幅度就越大。

  下圖的鼻部就不夠尖銳。

圖片

  你應該避免的是價格一直在M和W形態的鼻部上徘徊。 如果價格不確定方向並且可能在鼻部水準附近波動,請避免進行交易。 這意味著沒有明顯的買家或賣家,且鼻部水準不是很強勢。 反過來,這意味著我們不太可能看到理想的市場走勢。

  4. 價格到達鼻部之前的空間

  根據我的經驗,如果價格是第一次到達WhaM形態的鼻部時,該策略最為有效。 我所說的“之前的空間”是指在W或M形態形成之後,我希望看到價格在它重新測試鼻部並完成我們的掛單之前先移動一會,留給其足夠的空間。 如果就在價格到達鼻部之前,它會在該區域附近「飄移」,那麼該形態似乎並不總是有效。

圖片

  止損

  止損通常可以設置在M形態上方或W形態下方幾個點。 但是,有時候可以使用蠟燭圖查看圖表很有用,因為燭台可以讓你更好地瞭解W和M形態的極端情況。 例如,考慮下面的圖表。 在左側,我們使用折線圖,在右側,我們使用蠟燭圖。

圖片

  如果只使用折線圖設置止損水平,我們可能會冒險將它們設置在太靠近入場的位置。 相反,最好將它們設置在燭台影線上方。 如果價格回撤到該區域,測試之前的高點或低點並不少見。 將止損設置在該水準之上一點讓我們更有可能不被掃止損。 如下圖所示:

圖片

  我們沒有使用追蹤止損或早期移動止損來實現這個交易系統的盈虧平衡。

  止盈

  止盈至少應該是止損幅度的大小,為你提供1:1的風報比(R:R)。 通常,如果重新測試鼻部觸發相反方向的持續移動,我們可以看到1:2的風報比,如此也可以很好地運行。 這樣做會降低系統的勝率,但由於收益更高,因此可以考慮。

  止盈水準也可以根據鼻部水平的相對強度來確定。 鼻部水準很可能正好處於此前支撐或阻力的強區域。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更大的風報比會更容易接受,因此我們可以預期在這個水平上價格會有更強烈的波動。

  風險管理

  正如我們使用所有交易策略一樣,對於風險管理,建議大家嚴格使用1%規則作為每筆交易的最大風險。 這意味著我們應首先決定止損應該設置在哪裡(基於圖表形態)。 然後,計算頭寸規模,以保證我們所冒風險不會超過賬戶餘額的1%。 這能確保賬戶凈值曲線平穩增長,潛在的回撤永遠不會變得太大。

  总结

  WhaM交易策略出奇地简单。鉴于我在上面描述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它非常容易理解和实施。有兴趣的交易者可以自行测试。欢迎大家将测试结果与我们分享。

  本文我們所分享的策略要點:

  1. 在4小時圖上尋找M和W圖表形態2. 在入場之前,請查看以下內容:

  •   形態大小

  •   形態的規整清晰度

  •   鼻部的尖銳度

  •   價格到達鼻部前的空間

  3. 將止損設置在形態上方或下方數個點位置4. 至少讓你的獲利了結,這樣你的風報比為1:15. 切勿在任何單筆交易中所冒風險超過賬戶餘額的1%

“大多數人並不是想不出解決辦法,而是找不到問題所在。 ”——偵探作家G.K. Chesterton

 業餘交易者經常問的4個問題

  1. 交易是否不應該設置止損?

  這是各大論壇上最經常被問到的,同樣,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問題。 如果交易者不設止損進行交易,悲劇一定會發生。 在一連串這種問題的背後,我們發現交易者的觀念通常是:不設止損,對交易中突發市場活動的處理能更加靈活。 他們認為,價格走勢總是會反轉,如果在一場交易里停留的時間夠長,市場終究會走到有利的方向,這樣他們最終總能避免虧損。

  這種觀點不論從哪種角度來看都是非常錯誤的,而問這樣一個問題,你也不可能得到怎樣更好交易的答案。 承認虧損然後繼續進行下一場交易才最重要。 如果交易者無法處理失敗的交易,那麼他們根本就不適合做交易,市場也終會證明這一點。 止損是交易者所擁有的最重要的工具,如果不使用止損,不知道怎樣處理虧損,你永遠無法變成更好的交易者。 相信我!

圖片

  問自己下面這些更好的問題:

  •   我的止損單是否設置在趨勢太明顯的價位?

  •   我這些虧損的交易是否有共同之處? 我能吸取哪些教訓?

  •   有沒有更好的止損方法呢? 我應該試試不同的方法,並評估各自的優劣勢。

  •   如果價格總是往不利的方向發展,我是不是應該晚點入場呢?

  2. 交易會被操縱嗎?

  這跟前一個問題有一點關係。 業餘交易者常常認為經紀商在和他們對賭,或者價格被反向操縱了。 首先,你應該選擇一家正規的經紀商,有良好的監管和聲譽。 如果你是這樣做的,那麼你大可不必擔心操縱的事,只需集中精神交易。

  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個問題輕易讓你產生受害者心態,從而忽視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影響。 因此,不管什麼時候損失了幾個點,他們就會開始責怪經紀商或者外部環境。 作為交易者,你才是應該對發生的所有事負責的人。 如果你總是找藉口,你會失去很多很好的學習機會,因為你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其他人和事才是錯的。

  問自己下面這些更好的問題:

  •   我是不是應該將止損範圍再擴大一點,這樣就不會損失幾個點了呢?

  •   我虧損的交易和盈利的交易有哪些共同點? 我怎樣才能多做盈利的交易,改善虧損的交易呢?

  •   我最經常犯哪些錯誤? 又是什麼讓我做出這樣錯誤的決定?

  •   我為什麼總是過早地關閉盈利交易? 怎樣才能讓盈利的交易進行得更久一點?

  •   如果我知道會導致更大的虧損時,要怎樣縮小止損範圍呢? 怎樣控制自己不在虧損的交易上繼續投入資金呢?


  3. 我怎樣才能變成百萬富翁?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問題僅排在第3位。 大多數交易者最開始的希望和夢想,就是在交易里能獲得很多盈利。 這是一種結果導向的心態。 一味考慮自己能通過交易變得多麼富有,反而永遠都無法讓你得到想要的。 問這一類問題的交易者總是在尋找更好的指標、更精確的入場信號,以及其它能快速盈利的方法。 他們無法接受的是,交易其實和其它事情一樣,都需要努力、練習和堅持來決定你是否能達到目標。

  研究甚至發現,有這種賭博心態的交易者其實更傾向於在交易中虧損。 不要遙想太遠太美好的將來,你需要時刻關注當下,讓自己成為現在能做到的最好的交易者。

  問自己下面這些更好的問題:

  •   怎樣能讓自己每周都有一點進步? 我應該專注於目前的哪些東西呢?

  •   我交易策略的弱點在哪裡?

  •   哪裡有更多提升的空間?

  •   我對交易的態度反映了我的目標嗎? 我的態度是不是夠專業?

  •   我是不是有暴富的心態? 這種心態對我的交易有什麼影響? 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目光更長遠的交易者?

  •   我是否足夠自律? 我是否有建立交易計劃,並做好交易記錄了呢?

  4. 怎樣才能避免交易虧損?

  沒人喜歡虧損或者做出錯誤的決定。 業餘交易者通常很自我,認為交易虧損就證明瞭自己是個沒用或者失敗的人。 其實,虧損也是交易的一個重要部分,善於處理虧損很重要。

  一些交易者希望提高盈利概率,避免交易虧損,因此不斷更換新的交易系統,卻從沒真正學到過有用的東西。 這類交易者意識不到自己學習的不足,只會怪罪交易系統有缺陷,無法提供好的入場信號。 更不用說那些陷入的惡性循環、追求完美交易系統的交易者了。

圖片

  問自己下面這些更好的問題:

  •   我有正確執行交易嗎? 我是根據交易策略和計劃來做的嗎?

  •   我是不是在衝動或者情緒影響下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呢?

  •   我是不是真的應該換一個系統呢? 我有沒有花足夠的精力研究現在用的系統? 還是說其實自己只是想找個藉口呢?

  •   更換交易策略真的對我的交易水平有説明嗎?

  •   是不是應該堅持一種方法,然後盡量去改善它呢?

  你可以看出,上述這4個錯誤的問題,其實不可避免地只會得到錯誤的答案,導致更錯的行為。 交易者在論壇或者社交媒體上多聽聽其他交易者的想法,就能夠發現交易中很多不該去做的事。 大家應該仔細想想自己的心態,這樣才會在交易過程中,避免產生錯誤的期待和假設。

  “人們認為產生重大發現的時刻,其實只是發現了問題。 ”——醫學家Jonas Salk

  交易虧損時的N種狀態

  既然是交易,有盈利肯定就會有虧損,有句名言說得好:虧損是交易的一部分,坦然接受這一點才是一個成熟的交易者。

  第一種:出現虧損時,被套住的感覺:就像被一隻無形的手拽住一樣! 那種無奈和糾結只有經歷過才能懂......


  第二種:眼睜睜看著虧損不斷擴大,賬戶餘額不斷下滑,又捨不得平倉! 揪心啊!


  第三種:本來盈利的單子最後弄得虧損了,這種由笑到哭的心情,很多人都有體會......


  第四種:被情緒控制,過度交易,導致帳戶越虧越多...... 看看下面的話,是不是很有道理,優秀的交易者絕對是沉著冷靜的人,表現得會比較沉悶,而那些被情緒控制的人往往喜歡體驗交易的刺激感,覺得很過癮,結局肯定是虧錢。


  第五種:因市場流動性枯竭導致價格劇烈波動而造成虧損,這個必須避免在重大風險事件前入場交易!


  第六種:過於害怕虧損,出現一點小幅虧損就立即平倉。


  第七種:期望的盈利過多,難以實現...... 最後不斷加倉,拉高了帳戶整體風險,重倉導致虧損。


  第八種:虧損后心情極差,遇到誰就發火......


  第九種:虧損后平倉,暫時離開交易桌,不再盯著帳戶或盤面。 去跑跑步,或者去超市買東西,看看你寵物,轉移注意力,這是非常好的做法。 虧了錢就別再盯著電腦了,趕緊去玩玩你的貓吧!


  第十種:嚴格執行計劃,坦然對待虧損,這才是一個成熟的交易者。 

好文:你要麼成為大師,要麼成為乞丐。

 

圖片

  你要麼成為大師,要麼成為乞丐。

  這一行不存在“賺點零花錢”那種中間狀態。 既然成長過程中賠錢是個大概率事件,是個自然規律,明白人不應重倉放大賠錢的金額。 先用小倉位與市場周旋,直到能夠站穩腳跟再說下一步的事。 走都還沒學會就想著跑,跑還沒學會就想著飛,很快就會重重地摔倒在地,一命嗚呼。 有的人因為資金量太小,容易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心想反正錢太少,重倉賭一把又如何? 不願意耐心經營自己的小資金。 可是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破罐子」,卻發現,它原來比富人的「金罐子」還要珍貴。

  實際上,就算賭對了又如何? 下一次依然會輸光。 因為他有了“路徑依賴”,對“難以置信的好運”已經上了癮。 哪怕你只有10萬元本金,也要仔細經營,有決心、有志氣把它變成100萬、1000萬、1億元。 你要深信自己能忍人所不能忍、為人所不能為。 不管形勢多麼險惡,重要的是務必活下去,這是壓倒一切的首要目標。 等過了這一關再回頭看,你會發覺今天的困境不過如此。 最艱難的節骨眼上不能認輸,一定要想方設法挺過人生最黑暗的日子。 三國時期,曹操成就最大;而曹操最大的成就,是赤壁之戰慘敗之後取得的。

  無論你認為自己是贏家還是輸家,你都是對的。 生命本身沒有觀點,它只是單純地回應你對自己的看法。 除了你自己認輸,沒人能真正讓你輸。 古往今來的英雄人物無甚特別之處,無非就是皮糙肉厚耐摔打而已。 劉邦是小流氓出身,朱元璋是小沙彌出身,他們的成功離不開這項特質。 成功來自於狼狽,而不是順風順水。 想想司馬懿是怎樣打仗的? 諸葛亮送他一套女人的衣服,他當著使者的面穿上,最終熬死了諸葛亮。 須知市場贏家並非總是英明神武、不可一世;相反,各種挫敗和狼狽的時刻永遠都有,但以不造成重大損失為底線。

  如果現實需要我們連滾帶爬地逃跑,那又何妨? 在你連滾帶爬的同時,臉上可能還會粘上草和泥。 不要緊,拍拍衣服、洗把臉,你還可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 你雖然打了一次敗仗,但比起司馬懿在亂軍之中狂呼「吾頭尚在乎? ,顯得還是斯文不少。 偶爾的狼狽不算什麼,你只需要笑到最後即可。 信心比金子寶貴。 若你一時找不到市場感覺,不妨暫停交易,等待自己重拾信心,以利再戰。 如果你失掉了信心,你就真的一無所有了。 平時要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自己的信心。 只有到了你自己認輸的那一天,你才算是真的輸了。

  哪怕全世界都反對,你也明白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這一點真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畢竟,不是誰都有力排眾議的智慧與勇氣,放棄應該放棄的,堅持應該堅持的。 庸碌之眾之所以庸碌,是因為他缺乏看穿未來的慧眼和獨自前行的勇氣。 他怕失敗、怕孤立、怕受苦。 當他對於未來的慾望小於懼怕的時候,他就舉手投降了。 那麼聰明、那麼乖巧、那麼識時務,就跟選邊站隊一樣,自覺自願地站在大眾一邊。 至少,這種選擇讓他覺得不孤獨,所以也就不會是錯的。 那是一種熟悉的味道,他們稱之為“安全”,我們稱之為“平庸”。

圖片

  無論你認為自己行還是不行,你都是對的。 你是自己預言的實現者。 你的外在表現會自動與你的想法相匹配——所想即所得。 因此你對自己的評價至關重要。 最終,那些選擇安心和安全的人會得到平庸,那些選擇塑造自己的人會實現激情和夢想。 於是當今的社會秩序就這樣誕生了——每個人各得其所。 這個世界上的人,有的人生來就是獅子,有的人生來就是羚羊。 獅子不一定有著獅子的外表,也可能是一幅羚羊的外表;羚羊不一定有著羚羊的外表,也可能是一幅獅子的外表。 你長成什麼樣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長成什麼樣子。

  人的一生其實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如果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的靈魂會覺醒,那麼羚羊也可以實現到獅子的嬗變。 無論做羚羊還是獅子,既然選擇平庸就不要抱怨,因為沒有付出努力和承擔風險就沒有抱怨的資格。 2019年,潘石屹採訪牟其中。 潘問牟:「您這輩子最後悔的事是什麼? “坐了18年牢、已經78歲高齡但精神矍鑠的牟回答道:”我從不後悔。 一不害怕、二不後悔,能做到這兩條的是真正的勇者。 勇敢的人們不管做交易還是做生意,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他們都會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加深對「待機」和「順勢」的理解。

  勢分陰陽。 陽者,可以理解為對自己有利的一面;陰者,可以理解為對自己不利的一面。 你的運勢如何,無非就是陰陽兩股力量的消長變化。 雙向交易中,多方力量即是陽,空方力量即是陰。 陽不全是好的,陰不全是壞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你要做的,無非就是研判出誰占壓倒性優勢,然後加入優勝方陣營。 你加入的時機必須是對手無力反抗的那一刻——起始點或臨界點。 股市中有很多贏家,其實是完全不懂交易的。 他們只是操作的時機,趕上了大牛市而已——當然,如果這些人牛市結束以後繼續操作,虧損也會相當嚴重。

  由此可見,形勢比人強。 在大行情中賺了錢,注意不要功歸於自己的能力,不然會樹立起不屬於自己的信心。 在職業生涯遭遇不利的時期,注意不要喪失信心,要多想想自己過去是怎樣創造利潤的? 無論形勢有多複雜、多無奈,都要保持交易信心。 信心是靈魂的眼睛。 失去了信心,你的靈魂就瞎了。 交易能力方面,通過長期持續收聽“薇薇解盤”音訊節目,你們要具備研判全球股票、期貨市場趨勢行情的能力,知道牛市是啥味道、熊市是啥味道、豬市是啥味道。 長期觀察全球金融市場的演變,跨市場感知多空力量的強弱對比。

  判斷全球經濟處於榮枯迴圈的哪個階段——復甦期、繁榮期、通脹期、衰退期還是蕭條期,十分重要。 當全球經濟衰退的時候,股票和期貨市場往往既不是牛市,也不是熊市,而是「豬市」。。 1930~1935年的美股大豬市,熬死了祖師爺傑西·利物莫。 今天的大豬市,也同樣可以熬死你們。 2019年下半年的A股市場百無聊賴,成交極度低迷,堪稱每天都在“打醬油”。 A股能搞成這樣,那是做夢都想不到的。 因為「國家隊」通過控制茅臺、平安、招行等權重股控制上證50,不讓它跌,這讓股市失去彈性,連未來的上漲也禁止掉了。

  我一直主張大開大合,不要阻止股市下跌。 因為沒有跌,就沒有漲。 但管理層為了避免因為股市下跌而挨駡,把股市搞得既沒本事漲、又沒本事跌,彈性盡失、魅力全無。 當時的A股市場就像一群丐幫在沙漠上行走,他們瘦骨嶙峋、衣衫襤褸、步履蹣跚,又渴又餓又累,隨時都可能倒地不起、暴斃而亡。 我們每天像看電影一樣看這幅畫面,一看就是幾個月。 而當時的期貨市場也屬於“乞丐行情”——就是期貨交易員拿著缽,四處“化緣”的那種行情。 當總共40個品種有30多個都不動彈的時候,你是無法強行“創造”大利潤的。

  這種情況下如果還在股指期貨上進進出出,無異於自殺。 想在商品期貨上強行賺大錢,同樣是活得不耐煩了。 大利潤必定來自於大行情。 “大行情”包括兩層含義:1、波段較長,2、集體趨勢。 當“乞丐行情”來臨時,企圖強行“創造”大利潤,屬於“螺螄殼裡做道場——擺弄不開”。 須知:小品種、小行情無法承載大利潤。 有些品種、有些行情註定只能賺小錢。 在盈利壓力下強行讓小品種、小行情承載大利潤,是造成虧損的常見原因。 但持續夠久的“乞丐行情”會逼迫人們抄底摸頂,熱衷於抓“小波動”,設法獲取“蚊子腿”。

圖片

  當交易標的在震蕩行情中反覆收上影線、下影線,試問人們苦不苦? 有人喜歡拿“心態”說事,總說自己“心態”不夠好,其實是逼著自己去受虐。 你有正確的交易系統還要受大量的苦,何況沒有呢? 那痛苦還要翻很多倍。 行情發展的細節和路徑不可控制。 小波動參與其中也許能夠盈利,但這跟趨勢能夠流暢地發展是兩回事。 我們盡量參加與主流趨勢方向一致的主動浪——只有主動浪才有可能發展成流暢的趨勢行情。 須知你的健康也值錢,心情更值錢...... 很多逆主流大趨勢的“反動浪”我不做,不是我看不明白,而是我不想受苦。

  每一次被套,你都面臨去或留的抉擇。 你說不苦,誰相信? 當行情滴水不漏、天衣無縫,針插不進、水潑不進,而你存在巨大的業績壓力,這是另一種苦。 缺行情、缺工具、缺資金、缺技術...... 永遠都是三缺一,苦中之苦,無過此苦。 當行情驚濤駭浪的時候,你缺資金、缺技術。 好容易攢了點錢,又被殘缺的技術虧光了。 當你再次攢了一筆錢,技術也成熟了,行情又沒了。 當你資金、技術、行情都具備的時候,總該發達了吧? 別忙,這個時候你得了失心瘋,犯了一個低級錯誤。 於是學了十幾年的技術瞬間停擺,讓一切都前功盡棄。

  你原本是衝著財務自由、人身自由、快樂寫意來的。 結果呢? 像個無頭蒼蠅一樣在一隻玻璃瓶里,兜兜轉轉一飛20年,總也飛不出去。 你人生中的那一局麻將,總也胡不了。 2019年下半年的外盤期貨市場,糖11、咖啡、鉑金、白銀,和內盤橡膠、PTA、甲醇都處於8年來的低位,按說是期貨交易員將要發大財的機會。 但現實卻非常苦悶,你眼看著站在懸崖邊上的品種不跳崖,位於飛機跑道上的品種不起飛。 全球經濟衰退這都有共識。 未來還有不可避免的金融危機或更加猛烈的通貨膨脹也沒有疑問。 問題在於:這一切何時發生?

  1980年1月~2002年1月,黃金熊了22年,從1000美元/盎司跌到250美元/盎司,跌幅75%。 然後,2002年1月~2011年8月,黃金展開了10年大牛市,從250美元/盎司漲到了1922美元/盎司,翻了7倍。 可是,這一輪熊市和牛市加起來超過了30年,幾乎就是一個人的半生。 那麼,橡膠有可能從8年大底,演變成10年大底、12年大底嗎? 理論上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 因為它完全可以從當下的12000元,跌到8000元。 對比一下黃金曾經長達22年的大熊市,就不難明白這一點都不奇怪。 驚奇駭異,說明你見識不濟。

  很多人做交易被滅掉,就因為他們腦洞太小;一根筋、缺乏想像力。 不明白牛市可以超水平發揮,熊市也一樣。 他們其實就是死在那根「牛尾巴」或者「熊尾巴」的掃蕩之下。 別人腦子裡只有一根筋,只知道一味地看多或看空,而你們腦子裡可以有多根筋,有多手準備。 微觀交易系統的強大之處,就在於它的穩定性和靈敏性。 微觀圖表走好了就是走好了,走壞了就是走壞了,清晰量化,沒有模棱兩可的空間。 從長遠來看,這個市場上的人會死絕,唯獨爾等可以倖存。 在這一行生存還是死亡的區別就在於,你們是否掌握了這套系統?

  另外,倉位管理上,你們要養成審慎的習慣。 技術上符合高勝算的圖形定式才能進場,同時還要學會以小單量測試多空力量的強弱對比,對的堅持,錯的止損。 對此你們也許早已習以為常,外界並非如此。 單是這一個課題,就像盤絲洞的蛛網,足以絆住他們,終生不得出離。 就研判圖表而言,“形”是“神”的線索,什麼時候你能從“形”中讀出“神”來,那就是成熟了。 只要你技術功底紮實,看一眼圖表就知道後市該如何演變,然後橫向對比,全球股期聯動,長期一線操盤而不滿足於嘴盤和類比盤,長此以往經驗就沉澱下來了。

圖片

  中國古人說過很多飽含智慧的話,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就是“求智得智,求仁得仁”。 人求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你求這個市場上的真理,就會得到這個市場上的真理。 你想達到什麼狀態,就一定會成為那樣的人。 你想清楚明白地交易、輕鬆快樂地盈利,只要你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追求,就一定能實現目標。 真的勇者,面對市場一不害怕,二不後悔;例行公事,恬淡無爭;精耕細作,步步為營。 你的外表是否強悍不重要,永不言敗的心才真正強悍。 一條不平坦的路,加上一顆獅子的心,這就是你作為一名交易員交易人生的全部。

  只要我們每天持續不斷地學習,矢志不渝地求真理、求進步,一步一個腳印很踏實地往前走,這些成績累積起來,早晚有一天會變成一個大的成績。 甚至你最後得到的,比你預想的還要多、還要大。 你會得到一些事先沒想到的東西。 因為你作出的一系列成績,它們會產生化學反應,會產生新事物。 這就是上天給你的報償。 這就像是在隧道探險,你得先進入洞口,然後深入500米,1000米,2000米,3000米...... 前面的路沒走完,就談不上後面的路。 你就這樣一直不停地走下去,最後終究會走出漫長的隧道,看到前面那刺眼的陽光。

好文:自信 & 過度自信

 對於交易者來說,自信非常重要,但是一名交易者的自信心卻時常隨著賬戶餘額的波動而變動,當你大虧時,信心往往會受挫;當你大賺時,又會信心爆棚。

  自信可以說是成功的基石,在交易領域亦是如此。 不過,今天要跟大家聊的不是如何在交易中保持自信,而是如何避免過度自信。 因為交易中的不自信也許會讓你錯過大行情,但過度自信卻可能令你遭受大損失。

  什麼是過度自信呢?

  通俗一點來說,人們很多時候對資訊的把握或者對自己的判斷有極強的信心,儘管這種信心會讓你有可能在一夜之間跌得“粉身碎骨”,這就是過度自信。

  據 Currency.com 交易行為分析師Ekaterina Serikova稱,過度自信偏見(over-confidence bias)在資本市場上隨處可見。

  交易時過於自信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它會導致你做出非理性的決定,並持有高風險的市場頭寸。

  人們過度自信的原因往往是因為認知的局限,受經驗的限制,人們很難看透未來的事情會有幾種發展方式;或者有些事情本來就很難去推測其未來的發展軌跡,過度自信的人在上述兩種情況中往往依然堅信自己認准的方向。心理學認為,有這種認知偏見的交易者往往會對自己的技術過於自信,他們自認為自己在某一方面肯定比同行瞭解得更多。GMO資產配置大師James Montier對300名專業基金經理的調查也證明瞭這一觀點。 他發現74%的受訪者都認為自己在投資方面的能力要高於平均水準。

  過度自信的交易者更傾向於建立過多、過大的交易頭寸,並且相信自己能力優於其他人,而所有這些恰恰都是導致交易失敗的原因。

  過度自信有哪些表現?

  過度自信的交易者,往往會有以下行為:

  •   過度交易

  過度自信的一個常見表現就是過度交易,包括交易過於頻繁、進行大額交易以及甘冒未經計算的風險等等。行為金融專家Brad Barber和Terry Odean的一項研究發現,過度交易和過度自信偏見之間存在直接聯繫。而過度交易並不會提高你的盈利。 他們分析了1991至1996年間美國一家大型折扣經紀商約66500個家庭的交易帳戶。 這些家庭的平均年回報率為16.4%,投資組合周轉率為75%。 然而,那些交易量最大的家庭年回報率僅為11.4%,投資組合年平均周轉率超過250%。下圖散戶投資者交易頻率和投資業績關係的一項研究。 從左至右投資者交易越來越頻繁和激進,結果表明,越是激進的投資者,盈利就越低。


  •   自我歸功

  對於過度自信的交易者,一定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今天你做了一筆交易,並且賺了錢,你會覺得自己很厲害,交易也不過如此。 當你的信心大增之後,下一筆交易就會加大頭寸和激進程度。 但是,如果你虧了錢,一定會覺得自己這次運氣不好,並不是自己的問題,這就是自我歸功。

  也就是說賺錢了就是自己的能力,虧錢了就不是自己的問題。

  •   控制錯覺

  與過度自信相關的另外一個表現叫做控制錯覺,這一點在投資領域也隨處可見。控制錯覺指的是,人對於這種隨機發生的事件往往會犯一個錯誤,會把對於過程的控制和對於結果的控制兩者之間劃一個等號。

  覺得自己控制了過程,結果就會對自己越有利。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我們扔一個硬幣,若是正面朝上,你贏;反面朝上則我贏。 大家想自己投這個硬幣還是讓我來投? 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自己投這個硬幣。 其實,不管是誰來投這個硬幣,結果都不會對任何更有利。 但是,大多數人往往就是會選擇自己來投,這就是控制錯覺。在交易中,很多人都認為如果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市場波動,會對交易結果產生一些影響,這是對能力的過度自信。 儘管我們都知道,市場是不會受到這些個人行為的影響,但在交易的時候,人們依然會希望能夠關注更多的市場動態。實際上,關注的資訊太多反而會影響你的判斷,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方便,這就更需要我們篩選掉一些不必要的資訊。

  •   證實偏見

  過度自信的交易者往往會先入為主,對自己的觀點非常自信,並傾向於收集那些能夠證明自己觀點的資訊,而忽略那些不支援其觀點的資訊。

  舉個例子,某個投資者打探到A公司要進行資產重組消息,預計股票後期會大幅上漲。 就會尋找各方人士、各種渠道去證實,當他在其他人的口中也得到相關一致消息后,就會對此消息更加自信,甚至是深信不疑。 從而會忽視其中的風險和不支援其想要答案的資訊。

  如何避免過度自信偏見?

  沒有交易者是完美的,人很難不被各種偏見所左右,因此你需要創建一個包含嚴格的資金管理規則的計劃。 你越專注於資金管理,你就越不可能在交易時陷入過度自信導致的誤區。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的創始人達里奧就是一個教我們如何保持適度自信的很好的例子。 他在投資領域無疑是金字塔頂端的任務。 不過,他告知外媒,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避免了過度自信的偏見。达里奥表示:“我知道无论我在下注时有多么自信,我还是可能会错的。”考虑到这一点,达里奥会预先为更糟糕的情况做好计划,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降低损失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克服过度自信偏见的方法:

  1.对市场要实事求是;

      2. 诚实面对自己的交易技术和能力;

      3. 运用图表、新闻和其他可用材料仔细分析市场格局;

      4. 聽取不同的意見;

      5. 記錄下自己的預測,以及你是如何得出這些預測的,然後比較預測與實際的結果。

      小 結

      過度自信源於交易者的認知偏差,多數人都會有這種傾向,它會在不同的方面影響投交易者,驅使交易者追尋風險、頻繁交易等。 結果往往就是收益降低。在交易市場中,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交易者只有認清自我,才能不被認知偏見左右,不做非理性交易的奴隸。

Yerkes-Dodson 法則

 在交易世界里,情緒很容易被視為影響交易的負面因素,但是情緒對推動交易業績來說也是非常關鍵的。 掌控了它,你興許能成功。 忽視了它,你就危險了。

  行為金融學的先驅們早已洞察到了人類情緒對交易決策行為的影響。 無論從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的傑作《非理性繁榮》,還是赫什·舍夫林(Hersh Shefrin)的名著《超越恐懼與貪婪》中我們都可以找到類似情緒陷阱對交易者的巨大影響。 這也可以更好地説明交易者們理解市場的運行方式。在大家歡度完春節假期后,我們和各位來聊聊交易中的大敵——情緒陷阱。我們發現很多交易者在不斷提升交易知識和技術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自己心態層面的訓練。 賺不到錢,不是你的交易方法有問題,可能是你忘了提升自己的情緒管理和心態。

ec1d7f43375658417b32148e6321af3.png

  著名的Yerkes-Dodson 法則:描述情緒水準和交易者業績兩者的關係此法則闡述的是當情緒上升至一定水準時,交易業績表現也跟著上升。 如情緒持續上升並超越了弧線水準,交易業績就開始下降,這因為情緒系統阻礙了你的思考能力。你因為無法認真地思考,就無法應用相關知識基礎而做出有效的決策。交易者提升業績,最關鍵就是找到最佳平衡點從圖表中看,當你處於該平衡點時,你就充滿了精力,但又不會精力過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進入交易狀態,最佳的狀態。如何進入狀態因人而異,有些人需要先保持放鬆和平靜的心情;而另一些人則需要某些激勵才能進入狀態。 你可以嘗試適合自己的方法。過多情緒=戰鬥或逃跑心理;過少情緒=缺乏精力情緒可影響思考的能力,這是事實,因為這是大腦先天性的運作,沒有人能夠控制。專業交易績效教練Jared Tendler,在心理學上也稱此情況作戰鬥或逃跑心理 ,你的潛意識失靈,就猶如電腦死機一樣。 他指出如果情緒過度高昂,將阻礙大腦高效思考,導致決策欠佳。 疲勞,情緒低落也會讓人陷入交易消極的狀態。


  Jared告誡交易者想要增強控制情緒的能力,務必先理清“情緒積累”的概念。 如果我們經歷了一個很糟的交易日,比方說它令我們產生了無比恐懼和負面情緒,這很可能會累積至下一個交易日。隔日,我們就無法如往常一樣,神清氣爽地開展第二天的交易。 和平時相比,我們的情緒將有所波動。 因此,在該日將很容易開始做出不恰當的決策。 如果此趨勢持續,最終,我們將在新的一天開始時,就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我們需要儘早察覺到積累的情緒,避免承擔更多風險。雖然情緒問題無處不在,但是我們卻可以及時找出影響自己情緒的導火線並對其加以控制。 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在自己的情緒開始變得過於激動之前,設法控制它,否則後果就將猶如以刀搏槍。初期交易員難免會遇到的心理狀態並導致你背離了你原先的交易計劃和風險管理。 所以,除了情緒的認知和控制之外,請一定要認清一件事,那就是:堅守你的交易計劃。我們此前也提到交易計劃制定的「三步曲」,大家可以遵循以下三個大方向制定小細節:


  第一步,確認價格趨勢。 此步驟非常關鍵,因交易者尋求的是在價格上漲的趨勢中買入或是在價格下跌的趨勢中賣出以謀取利潤。通常,交易者可以結合價格波動、技術指標及市場情緒變化來分析價格趨勢。 儘管此階段有眾多方法可供使用,但一旦確認了價格方向,交易員就可直接進入交易的下一階段。

       第二步,瞄準入場良機。 在此步驟中,交易者需要決定自己是選擇在價格突破時入場或是在價格回調時入場。 突破型交易是指交易員在升勢中,在價格突破關鍵阻力後入場做多;而在跌勢中,在價格跌破支撐后入場做空。回調交易者則不同,在入場前其尋求的是價格回調或下行趨勢。 但值得注意的是,突破型和回調型交易策略均各有利弊。 因此在此階段,交易者需要花些時間尋找最合適自己的交易類型。

        第三步,持倉時謹記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當價格趨勢反轉之時,交易者需隨時準備設置自身的止損。 通常,交易者可以將前高或前低設為止損位。此外,交易者也可以運用技術指標來確認自己交易策略的失效點。 但無論交易者採用何種方式,都需謹記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記住,知悉何時退場和瞭解何時進場同等重要。

"愛上恐懼"看投資之道

 在2月8日的北京冬奧會上,年僅18歲的天才少女谷愛淩,以石破天驚的高難度動作,成功奪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項目冠軍。

  就在奪冠的同一天,谷愛凌在美國媒體上撰文,在這篇名為《我承認,我愛上了恐懼》的文章里,談了她對滑雪運動的心路歷程:如何應對恐懼、如何獲取成功,以及如何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

  對於地球人來說,不管從事任何行業,只要能夠登上世界之巔,背後的道理大抵是相通的。 對於投資者而言,虧損者各有各的不幸,但對於賺錢者而言,其遵循的道理大多是相似的。

  對於極限運動員來說,恐懼是需要面對的首要關口。 在谷愛凌看來,「恐懼」是興奮、不確定和壓力三種不同感覺的總稱。 作為運動員,要違反自己的生物直覺,把自己置於風險之中。 “雖然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做好身體上的準備,但再多的安全網模擬訓練也無法等同於我們從陡坡上起飛、把身體拋到空中並即將落地時所將面對的雪坡,它是不會講情面的。”

  對於投資而言,市場千變萬化,事前的準備工作無論多麼詳盡,也無法完全應對所有突如其來的變化。 投資者能做的,就是深刻理解風險,理解恐懼本身,以及做好對潛在風險的評估。

  “要違反自己的生物直覺,把自己置於風險之中”,這同樣是很多投資人的切身感悟。 當市場持續非理性大跌的時候,絕大部分人都嚇傻的時候,或許就到了逆向而行的時候了。

  在2018年底富國基金舉行的某次論壇上,富國基金總經理陳戈在演講中直言:「當市場持續下跌的時候,大家都很恐慌,我也同樣害怕,但是那種時候,還是要必須買入,事後看最恐怖的時候往往是獲利最豐厚的時候。

  成大事者不謀於眾,賺大錢的,也總是少數人。

圖片

  何以戰勝恐懼?

圖片

  鳥兒敢於站在高高的樹枝上,不是因為相信樹枝不會斷裂,而是相信自己的翅膀。 不管是競技體育還是投資,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應對的方法。

  谷愛淩寫道:「我們並非無視恐懼,而是要培養深刻的自我意識,並進行深思熟慮的風險評估,從而與恐懼建立起獨特的關系。 每個自由式滑雪運動員都要以識別出興奮感和不確定感之間的細微差別為目標,以便在最大限度地發揮能力的同時,把受傷的風險減少到最小。

  對於投資又何嘗不是呢? 對於專業投資人來說,其核心競爭力就體現在對風險的準確評估以及接下來的應對措施,即使出現了始料不及的突發事件,也要把風險降低到可以控制的範圍之內。

  在對恐懼有了深刻認知之後,心理層面的構建告一段落,接下來就是技術層面的操作了。 谷愛淩闡述了她的應對之道,從深呼吸到如何轉身,從壓力之下到信心之上,最終享受到運動帶來的快樂。

  “貪婪和恐懼是股市的兩極”,儘管這句名言很多人耳熟能詳,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充分感知到,因為只有親臨其境才能深刻體悟出其中的精髓。 即使是天分極高的人,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同樣要直面投資的恐懼。 知名投資人馮柳在回憶當年辭職炒股時說,經常會有萬劫不復的感覺,晚上經常驚醒起來琢磨自己的股票,一遍一遍地看那些已經熟悉的不需要再看的內容,只為求得心理安慰。

  當恐懼不可避免,我們該如何應對? 在1933年的全球大蕭條時期,面對史無前例的極度恐慌狀態,羅斯福說“我們唯一要恐懼的東西是恐懼本身”,堪稱一語道破恐懼的真諦。

  很多投資者會經常為市場波動而焦慮,在遇見風險後會想盡辦法將其切割出去才會舒服。 但對於專業投資人來說,當買入股票的時候,風險也就隨之而生了,因為風險無處不在,既有看得見的風險,還有看不見的風險。 在市場下跌眾人奪路而逃的時候,恐慌往往還會被進一步放大。

  谷愛凌在文中說到了戰勝恐懼的具體方法,包括如何具象化,如何嘗試新的技巧動作以及在完成動作中的注意事項。 對於投資而言,這就涉及“投資之術”的層面了,需要敬畏常識,總結經驗以及正確預判。

  如何愛上恐懼?

圖片

  恐懼不可避免,最好的應對之道或許是“愛上恐懼”。 谷愛淩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我承認,我愛上了恐懼》,或許也在提醒我們,在對恐懼所產生恐懼時,愛上恐懼才是巔峰。

  應對危險狀況需要完美的準備。 谷愛凌表示,危險的信號會激發出進化的本能,壓力可以變成迎接挑戰的積極力量,這是“一種埋藏在心底的、渴望'證明自己'的感覺”,這是內心深處激發力量的源泉,也是享受快樂體育的魔力所在。

  對於投資也一樣,恐懼不可避免,勇敢應對才是最好的選擇。 猶如馮柳所說的,在投資領域,靠天賦、靠品質都走不遠,一定是靠科學的訓練、系統的學習和獨立思考,最終形成恰當的是非標準和行為準則。 對於投資人來說,需要樂觀,要勇於將自己託付給命運、信仰和機制。

  在美劇《億萬》(Billions)裡,對沖基金大亨鮑比說過一段經典的話:對於很多人來說,會為市場波動而焦慮,在遇見風險之後,會想盡一切辦法把他們從身邊切割出去才會感到舒服,但我們不那樣,而是要與風險為伴,享受風險帶來的樂趣。

  猶如谷愛淩在文章結尾說的那樣,“雖說我個人和這個世界的視角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但有一件事是不會變的:無論時間過了多久,在恐懼面前的我都會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 ”

  悲觀者睿智,樂觀者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