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R/C交易模型淺談

 R/C交易是最近使用的交易模式。簡單,所以我們再複習重要的部分:

這裡就先講重點,下方綠色的部份我們等之後有時間再慢慢談,先建立出正確的交易觀念為主。

第一步:猜低。

定義:股價來到通道下線位置。我們根據統計這裏形成低點的機會很高,所以我們買進都使用猜低的定義進場。當然會失敗,但是因為我們進場的位置相較來說比較低,至少在解套的機會上相對比較多,當然最理想的就是紅燈區與綠燈區間的猜低,基本上都相對安全的猜低進場。


標示的方框就是買進的位置,我們稱為猜低。很明顯的都是相對低點位置,往上來到上限的位置我們的賣出就會成立。

第二步、我們R/C交易這套的核心就是:

1. 當出現猜低的時候,那時候的R/C指標的表現?

2. 是否值的我們進場?

3. 如果沒來到猜低行情就往上,是否有可以切入的位置?

這就是整個R/C交易的思想核心。我們必須要套用R/C指標來確認。


我把猜低位置標示出來。我將其對應R/C的指標:

第一、第二個位置當時的RIII是OS(黑箭頭)表示空方勢力強勢,這裏不一定要冒險進場。

之後的猜低我們往前推最後出現的RIII是紅箭頭,表示多方優勢,這裡的猜低就是我們要的交易機會

再檢視當時的RIII位置,落在Aa區,是明顯的多方位置,所以我們這裏買進的交易通通都容易獲利。

第3個圈的猜低,往下對照,只出現RIII並未出現CIII的C標示,沒出現CIII訊號我們就可以大膽假設這裏是CIII落在黃區,也就是RIII黃區且CIII黃區=B2的強勢買進位置。

最後兩個猜低,往下對照,出現CIII的C標示,顯示這裡是RIII黃區、CIII/os是標準的B1組合。

這樣我們交易都有很明確的判斷。這才是我們追求的交易模式。

這裡我們發現大部分時間RIII的運營都是在Aa區以及廣義的A區,所以交易表格所標註的螢光重點:RIII @ A區是很重要的要點,如果你買的是更強的A+區,基本上要獲利都是簡單的事情。

以上兩檔是剛好周五友人一起問我的個股,我看RIII的位置,跟他說,2354可以預掛小時上線位置離場,在Aa區應該還有機會。4114的RIII位置不是太強,加上小時出現了淺藍背景,這裏應當要等待之後的型態買點成立後才會有機會。

果然2354在觸及小時上線之後就轉弱,當然也正好成交。

所以RIII的位置相當重要,盡可能的強勢就挑強勢。在Aa區,連出現我不喜歡的中長陰吞上限的表現都還有機會可以跑掉。

至於B1跟B2搞不清楚,那並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

1. 你在猜低對應的R/C時找出RIII現階段是哪個區間?

2. 往前推是多方還是空方優勢,

這樣就夠了,B1跟B2哪個不是買點?所以名詞罷了並沒有太大意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買賣之間

         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都深深的支配著他的思想和行為,無形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市場交易就是簡單的一買一賣,但在這一買一賣的背後,隱含著投機者不同的觀念、意識、目的、動機,反映出投機者的價值觀、市場交易理念、對待金錢的態度、對待風險的態度等等。   市場交易的成敗,投機者在金融領域的最終命運,固然受一些偶然的、意外的因素影響,但最根本的深層次原因取決於一個投機者的綜合素質,即一個投機者的人生修養和境界。   投機者的修養和境界依賴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對市場的理解,對市場交易中一些重大的原則性問題的認識深度;另一方面是投機者對自我的認識,包括對自己的心理弱點、性格缺陷、思維、行為習慣等主體內在世界的瞭解程度。   這兩方面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投機者的自我認識越深刻,對市場的理解就越深入;反之也是。   因為市場價格的變化是成千上萬投機者觀念、心理、情緒碰撞的結果,而這種結果一旦變成現實,又反過來影響人們的觀念、心理和情緒,這是一個典型的反射過程。   一個成功的股票、期貨投機高手,往往具有深刻的市場見解,也能洞悉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在這兩方面達到很高的層次。   投機之路是一個漫長的修煉過程,投機者在摸索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難以想像的困難,大多數人最終不能抵達理想的彼岸。但是,一旦你突破了自我的局限,超越了平庸凡俗,就會有巨大的收穫。   在股票、期貨交易中,我們曾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犯著同樣的錯誤。判斷失誤時不及時止損、逆勢交易、孤注一擲、急噪衝動等等,這些現象幾乎長期困擾著大多數市場參與者。

好文:支撐壓力線畫法?!

  怎麼畫壓力線和支撐線? 在上影線處,還是實體線處?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因為它很直接,很較真。    這是做交易需要的態度,我們發現一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把它落實,把它具體化,然後攻克它。 交易是一門科學,不是算命。 我們要有嚴謹的態度。    我當年研究技術分析的時候也超級糾結這個問題。    我當時學習了壓力線和支撐線,我經常用它們去判斷頂部和底部,渴望自己能夠在支撐的位置買入,能夠在壓力的位置賣出。 只要能夠找到壓力線和支撐線,那我的入場和出場問題就全部都解決了,多麼痛快!    然後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 這個線怎麼畫呢? K線一般會有兩個位置,比如,壓力線,我們是畫在上影線還是實體處呢? 如下圖:    這兩條哪條是壓力線呢?    我當時問了很多人,根本沒有一個人能夠給我一個直接的答案。 我查閱了很多的資料,也沒有人能夠給我一個準確的答案。 這是為什麼? 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只能自己去確認。    我記得我當時畫了無數條這樣的線,我就看行情到底在哪裡能被壓住。 比如,就上面那個圖:    很明顯,實體部分是壓力,突破了幾次都失敗了,漲不上去。 說明實體線是壓力線。 對吧?    但是,過了幾天我們可能會發現,之前我們認為的壓力位被突破了:    於是,我們只能認為,上影線的高點481位置才是高點。 然後又過了一天,我們發現這兩個位置都被突破了:    現在這個壓力位在哪呢? 怎麼都被突破了? 我們只能把圖形拉大一點。 結果有新發現:    可能我們之前關注的周期太小了,後面還有更大的壓力位。       然後如果價格繼續上漲,突破了最新的兩條線的話,後面還有更多在等著……    也就是說,這個壓力線,完全是我們自己主觀的一個行為,我們自己找的位置,自己畫的線,根本沒有什麼理論支撐,根本沒有什麼明確的說法。    大多數人,都是看行情在哪裡被壓住了,就認定那是壓力線。 他們無法反過來先畫一條線,然後確定的說,這就是壓力。    因為這樣太容易證明他是胡扯了,他只能在事後,在K線走完被壓住後,指著某一點說,這是壓力。    所以,上影線是壓力,還是實體是壓力,都可以是壓力線。 因為這完全是交易者自己設定的,根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 我們諮詢別人,別人無法給出明確說法的原因就在於,這T麼誰知道呢?    你說XX實體肯定是壓力線,你統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