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克果悖謬思想、交易

 只要有哲學家聲稱自己建立了一個絕對的邏輯系統,進而賦予絕對系統佔據主導的地位時,個體就會遭到排擠,如此一來,個體以激情進行自由選擇的權力便無從談起。

在齊克果眼中,每個存在的個體都必須做出自己的選擇,選擇不可能由其他人越俎代庖。在這個意義上,選擇是孤獨的,每個選擇都是孤獨地做出的,但亦只有孤獨地做出的選擇才是有價值的選擇,因為它展現了個體存在的熱情投入。

假設一個生活在基督教界中的人,帶著對上帝的真確認識前往神殿祈禱,但卻是虛假地禱告;又假設一個生活在崇拜偶像的社會中的人,雖然他的眼睛注視著一個偶像的形象,但他的禱告卻是帶著對「無限者」的全部熱情。齊克果問道:「至高的真理在哪裡?」他指出後者雖然崇拜偶像,卻真正是對上帝的祈禱;而前者對著真神虛假禱告,事實上崇拜的是偶像。

投影對象的正確性,成了是否真實的重點




當上帝的角色轉變成市場?

從精神創傷導致的熱情, 又導致了新的精神創傷, 這又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齊克果的立場:相信本身, 就是一種悖謬。這豈不像是交易者的境遇?

齊克果沒有對「相信」做黑格爾哲學模式下的概念分析, 而是使「相信」成為一種歷經磨難的心情。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 懷著最大的熱情、最想得到的東西,真正使他或她動心的東西,被證明是最終無法獲得的東西,要放棄這個最珍貴的希望——這就是最大的心情磨難。

 

放棄不是從此不再想自己心底裡的最大願望,不是的,這個處女般的願望或情趣還在,而是同時接受「願望」將永遠無法滿足的事實。令人震驚的是, 相信和信心竟然就在這裡萌發了,這像是一種荒謬而強大的精神力量。


倘若一個人找不到只屬於自己的純粹性,在某種意義上就等於從來沒有以「個人」性的方式活過。要活出「個人」味兒, 思想也是這樣, 最豐富最有靈感的思想, 一定是精神孤獨中想到的。孤獨感強烈的人, 與宗教感有天生的默契。所謂「孤獨感」, 就是斷絶與人交流——語言、判斷、理性等, 在這裡都失去了作用;孤獨感強烈的人,最可能懂得什麼是永恆, 就像齊克果說的, 孤獨的個人不是與人照面,而是直接與神「對面」——為什麼要加上引號?因為並沒有真的與神見面。全部問題的深刻性就在這裡。


「群眾」在齊克果思想中是貶義的。眼裡只有「群眾」, 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個性, 而且失去了直接面對神的能力, 這種能力與一種絶對孤獨的能力不能分開。這裡確實涉及大是大非的辯論:人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在齊克果眼裡, 黑格爾要在「社會關係」中尋找人的本質之立場, 完全排除了超越性與神秘性。

齊克果說, 人越是孤獨就越能接近神,或者說接近永恆。「孤獨」不屬於認識範疇,與「知道」無關;「孤獨」是一種籠罩著神秘、不知真相的心情, 因此在孤獨感中能想到的一切都是精神的冒險。

我們要跳過再容易不過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之類的心情,因為正是在孤獨感中, 人最有可能產生「與群眾打成一片」時想不到的念頭。這也是市場中為何羊群理論反覆出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