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列里烏斯的不動心修練
「Stoic」一詞在英語字典中的含義就是指對苦樂都無差別心、冷漠忍受變化的性格。這是怎樣做到的呢?羅馬皇帝奧列里烏斯在連年征戰之間,在軍營中寫下了自我反思筆記《沉思錄》(Meditations),在裡面他冷靜地、幾乎是旁觀方式那樣書寫了自己的感受和觀察:奧列里烏斯認為外物並不能直接讓人痛苦或快樂,只有人對外物的態度才會讓自己感到痛苦或快樂。人很多時候沒有能力改變外物的性質和刺激,但可以「求諸己」,消除自己對這外物的判斷,一旦對外物的判斷消失,外物所施加的感受也會消失,心靈復歸平靜;世界不斷變化,即使是古代聖人在今天也都消失無蹤,時間摧毀萬物的能力才是真實的,堅信有固定不變的事物都是錯誤的想法,只有承認事物的消逝本性,就能夠對自己的得失一視同仁,不再計較。
奧列里烏斯主張人們不單需要對外物抱有一個中立冷漠的態度,對其他人也應該以完全平等、無差別的心態對待:一個人無法控制偶然的、來自他人的外力,但只要一心盡自己能力所為,無視他人的意見,也不期待別人的回報,如此就不會因為他人的讚賞而滿足,也不會受到批評而悲傷。奧列里烏斯與其他斯多亞一樣,也與一千五百年後的斯賓諾莎相似,認為世界萬物都被不為意志所扭轉的命運和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所主宰,發生在人們身上的大小事情都是有前因後果的。人實現心靈自由的方法並不是擺脫因果,而是要去理解事物出現和消失的原因。即使你當下追溯不了某個事物的來由,但只要你認識到命運自有規律性,那心靈就可以對變化感到安然,不會被情緒衝動擺佈,下錯誤的決定。
奧列里烏斯與另一位晚期斯多亞思想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甚至提供了一些可以實行的修養和思想方法:要認識事物都受著因果律而生滅;每日出行前和休息前,都應該花時間沉思有什麼東西是自己可以施加影響的,有什麼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對前者按美德盡力而為,對後者則默默承受,不喜不恨。又因為事物總會消失,人自己也只是時間長河的之中的一個短小瞬間,所以應該多想像死亡和不幸事情的出現,以作充足的思想準備,當變故發生時就能夠坦然接受。雖然晚期斯多亞思想家都有不同的表述和反思內容,也沒有東方宗教的一些身體運動方法,例如吐納方式,打坐姿勢等理論,但大體上,他們都主張人們努力切割開多變的、不可控的外部世界,和一致、能夠自控的內部心靈,訓練到以不變應萬變,在無法改變世界的前提下,仍然穩定自己的內心。
或許這對交易者會是很好的練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