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復盤?還要印圖反覆復盤?~好文分享:留白學習法

 【留白讀書法!為什麼學霸課本是空白的?】

想顛覆你一個舊觀念:為什麼我從小到大念書念得比別人久,比別人認真,卻總是考不好?
科學家說:可能是你做太多筆記,畫太多重點了。
小時候我們碰到兩種厲害的學霸!我稱他們為努力型學霸和慵懶型學霸,恰好,兩種人學習方式完全顛倒。
第一種學霸是課本講義畫滿滿,一本書弄得跟精美的全彩地圖一樣,有摘要,有表格、有口訣,甚至還畫上可愛插畫,搞得比漫畫書還精采,他的講義如珍寶般,大家爭先恐後借來抄跟影印。
第二種學霸完全違反你的嘗試,他的書本很乾淨,一塵不染,唯一的髒污是上課喝可樂不小心灑到或吃零食沾上油的痕跡,你看他上課也不怎麼動手,就是坐在那聽,偶爾還對你茫然的臉偷笑一下,大考出來,校排前10總有他。
前者的努力型學霸我們好理解,這就是現代人稱的「刻意練習」。孔子的「韋編三絕」,努力程度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你看他筆記寫的那麼神,寫的字數說不定比課本字還多,他考好我們心服口服,因為人家的努力我們還真的做不到。
但後者就懸了!課本白白如也,上課也沒看他動手,就坐在那,練習題也沒有看他做得比你多,最氣死人的,他宣稱沒補習沒看書。那到底學霸的腦袋是什麼做的?
於是我們立刻直覺地認為:他是「天才」。天才萬中選一,我是地才,所以讀書讀不過人家是應該的。
↠↠↠
二十年前你這樣想情有可原,因為那時候主流的學習學家也是這麼覺得!智商這件事情基因決定,後天努力能改變的有限吧!但隨著<刻意練習>、<恆毅力>等書籍問世,越來越多專家質疑「智商」的定義。
智商是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努力可以克服的?
學習時間多比學習時間少好?還是留時間給孩子思考更好?
標準化的學習方法對孩子好嗎?有沒有更符合人性的學習方法?
這些大哉問,在近年有了答案。
首先,智商這件事是浮動的。
比方說我高中智商測試100,意思是高中的時候,我的評比能力按比例算是100,但這個100是會隨你學習而前進後退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是對的。
第二,學習時間多不會比較好。
一般人大腦專注力時間大概40分鐘(極限1小時),所以學校打鐘給小孩下課出去玩是有道裡的,讓大腦放鬆重新建立神經突觸,不要強迫你的孩子下課還坐在教室讀書,傷他的腦袋。
第三,標準化學習當然是錯的。
每個人學習方法不同,初步分就有視覺式、聽覺式、行動式學習。坐在教室的學習,很顯然對擅於行動式的孩子最不利,對視覺式的孩子(看黑板寫筆記)最有利。
↠↠↠

讓我們拉回主題,今天我們來破解:「天才學霸」是如何留白學習的?
一、 學習關鍵:專注力
腦神經學家發現,當人習慣用比畫重點時,大腦會認為「這個已經做記號了,我之後還會看就好。」畫了重點不但對你記憶幫助不大,甚至可能是下降的。
那人要如何提高記憶呢?關鍵就兩個字:「專注」。
人的大腦神經不斷成長,直到青春期到達顛峰。所以大家可以感受到:我國高中的時候竟然可以同時準備那麼多考試,真是神!但腦神經成長不代表學習力變好,關鍵是要產生「突觸」!突觸,需要你專注後,加上思考,讓你的腦神經產生系統,有合理脈絡,才能產生好的學習能力。
青春期腦神經快速成長,導致過動症好發,有的孩子無法集中專注力,造成學習上的困境,建議尋求專業醫生治療。但如果你的孩子本身沒有注意力缺失的困擾,千萬別為了提高專注力去服過動症的藥(俗稱聰明藥)。除了影響睡眠品質,還會讓孩子大腦產生依賴,成年後專注力更可能有永久性的傷害。
二、 間接複習,大勝每天練習。
科學家將孩子分成兩種實驗對象。第一組的孩子老師上課學完後,當天立刻複習,並讓孩子意識到今天教的內容,未來是要考試的,並且有計畫地每天做類似題目(一個禮拜)。
第二組的孩子,老師照常上課,但並沒有說要考試!直到一個禮拜後,考前1小時,突然跟孩子說:「等等我們要考試,給你們一點時間回憶一下吧!」再發上週教材下去。
猜猜看,兩組孩子的考試成績結果如何呢?
令人驚訝的是:答案是第二組。
科學家這才發現,原來人每天學習,會讓人陷入固定思維。大腦會告訴我們只要專注這些題目就好,其他不重要喔,陷入待機局面。
而第二組的孩子,雖然隔了一個禮拜沒有學習,但空白的時間,大腦反而可以無意識的重新建構知識,等到考試前夕,要求孩子複習,讓孩子「痛苦」的「回憶」,意外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 痛苦的回憶,是最好的學習
我們提到痛苦的回憶!這件事情,跟痛苦的背誦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
我們背誦,是有章法可循的。老師說今天要考英文第二課單字20個,我就老實地把20個單字背起來,不多也不少。
可是回憶不是這個小範圍,它是一個大的集合。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能否幫我回憶起英文被動式的重點是什麼?課文重要的片語、單字、又是什麼?
難度是不是頓時提高很多呢?
腦神經學家發現:當人開始努力回憶過去學習的內容,他的記憶會比背誦的人更深刻!長期記憶能力提升了30%,更好的是,腦袋能做出超連結,結合舊有的知識做跨界整合,形成個人完善的知識體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