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投資策略其實都是來自於我們對歷史的觀察和總結,然而投資面對的永遠是未來,若歷史經驗中某一個參數跳躍性的運動或者遠離均值一下,可能都會造成慘痛的損失。
幸運的是,與已經長長的歷史相比,大多數人最多20-30年的投資生涯還是很短的,碰到嚴重偏離均值的機會不多。
平穩,其實是一種福氣。
從歷史統計中,我們很容易發現一些“傻瓜式”投資方法也可以大獲成功。
比如股市中的低市盈率法、低市淨率法、低價股法等等。
這些方法不但不需要什麼企業研究甚至連市場環境都可以大部分忽略,收益以過去20年看卻高得驚人。
但其隱性門檻在於:真正甘當“傻子”,極大的耐心和毅力,極低的期望值。
以接近20年的長度驗證的投資策略雖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但簡單的收益統計同樣也過濾了這個過程中巨大的挑戰。
比如上述的“傻瓜法”曾經在5-8年的時間內幾乎顆粒無收,有幾人可以坦然面對這個結果?或者說一個投資人的投資生涯有幾個8年呢?
“傻瓜法”的主要問題:本質上它並不在意公司實質價值而只是通過市場波動來賺錢,雖然與普通投機和賭博差異很大,但依然缺乏一個穩固的地基;策略依據完全來源於歷史環境,構成歷史收益的某個要素一旦變化可能嚴重影響結果;它與其它投資風格和策略一樣面臨風格不適期間收益很差的問題。
任何一種長期肯定有效的投資方法,必定不會在每個時期都成為階段性贏家。
這是個看起來很奇怪,但仔細想想又簡單的道理。
市場先生總體來說是個公平的傢伙,很多有效的方法最終的收益率都會收斂到一個差別不大的區間。所以與其糾結於流派的高下,不如始終做一個邏輯一致和知行合一的靠譜的人。
對著階段性股價表現做“反思”很常見,這樣做的時候永遠有“當初如此這般就好了”的懊悔。然而這種“反思”越用力,其實就越是偏離投資的正確航線。
這樣做似乎看起來很懂得自省,實際上只是讓市場先生牽起了他的鼻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