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波動的錢本來就是價值投資收益的一部分,典型的就是“恐懼貪婪”概念,但它從未承諾過“快速獲利”。
長週期的超額收益是一個價值實現的完整鏈條,而非情緒波動的簡單映射。
如果試圖將估值波動作為一種快速獲利的工具,只能是越來越偏離企業價值這個根本而走向投機。
市場有效還是無效既是一個程度問題也是一個時間跨度問題。
從程度上說市場總是在強有效~弱有效之間搖擺。
從時間跨度上而言,短期資訊易充分高效反映而長久未來則難準確反映。
弱有效市場階段對投資人具有重大操作意義,那些長期持續創造價值而本質上難以被充分反映的品種,則是最重要的操作對象。
弱有效市場往往出現在全面低估和高估的2個極端態,相對較好識別但操作上卻異常考驗執行力。
“價格反映了一切”這句話如果在放在一個短期來看是成立的,所有有意義的資訊其最終的呈現方式就是價格,無論短期看起來它是多麼荒謬的高和匪夷所思的低。
但這種“反映”只忠實呈現市場對當前資訊的情緒映射,卻並不與其長期的現金流和資本回報相關聯。
所以,前者是趨勢的核心,後者是投資的基石。
“反映了一切”與“反映了正確”顯然是差異巨大的。
當我們說價格反映了一切時,這個“一切”既包括了基本面的相關真實資訊,也包括了不實的資訊或者誇大的資訊。既包括了高瞻遠矚,也包括了短視和異想天開。
所以當有人說“價格已經反映了一切”的時候,其實我覺得很大程度上等於什麼也沒說。
作為投資而言,其實只有3個問題需要考慮:
第一,什麼樣的公司才能持續的創造價值?
第二,市場當前的錯誤定價在哪里?
第三,組合是否能夠對意外的情況有一定的應對策略和能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