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選擇的表現往往是懂得放棄,能夠成功的人往往研究過大量的失敗案例。
在市場裏也是如此,成功的傳奇故事可借鑒,但最重要的還是研究失敗者的共性基因。提高選擇的準確性,也必然意味著主動的放棄。
可惜,絕大多數人是相反的,只看到耀眼的明星並企圖抓住一切機會。
如果以投資的標準來講,最深諳價值投資的可能就是典當行,總是從危難中便宜拿到好東西再平價賣出,日常的工作就是逆向投資。
最喜歡追逐趨勢並且總還趕不上的就是農民(這裏作為一個群體而非個體),總是看去年什麼賣得好就養殖(種植)什麼,結果老是迅速供過於求最後揮淚大甩賣。
一般人都會認為在市場裏把行情猜得准才是本事,實際上這個“准”裏到底運氣成分占多少是大有問題的。
其實投資更重要的潛意識是“我錯了該怎麼辦”?
投資的決策不是一個“我認為必將如何如何”的單線條過程,而是“我認為某種情況可能性更大,但如果我錯了可以如此如此”的“對策型”思維。
當然,這種對策還是處於策略層的,其從屬於投資的價值觀層面。
當概率和賠率都達到極佳狀況的時候,在確保依然有後手、不至於被耗死的前提下是可以沒有對策的,認死理兒就行了。
“輸得起”看起來是一種低姿態,實際上卻很不容易做到。
真正輸得起的,要麼是足夠年輕要麼是具有足夠雄厚的資源後備。
在投資中這往往是個悖論,越輸得起的心態就越好,行為越不容易跑偏;反而越輸不起的就越想賭把大的儘快翻身。無法跳躍這個心理陷阱,就很難真正形成投資意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