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交易策略的發想起源

情緒交易策略的發想起源:


哲學啟發:現象學~胡賽爾 & 海德格
                  尼采的超人主張

《通向財務的自 由之路》
這本書的作者也是一位心理學博士

(節錄讓我思考到情緒策略的本文部分)


短期走勢80%是市場集體心理的表徵,短線交易的實質就是心理交易。

  這裡涉及一些心理學範疇系統知識,自我、本我(我理解為潛意識),還有超我的問題,心理學不是科學,也不是哲學。但如果你僅停留在技術層面你不可能完成這個實質的超越。

        細胞學說,人在兩年可以把所有的細胞更新一遍,所以人想改變任何一種習慣需要兩年。在操作上也是如此,除了需要必要的學習探索經驗積累的時間以外,還需要兩年來改變習慣不能缺少。

  有時壞人會做一些好事,有時好人不做好事。人是要做一些壞事的,從某種角度講讓人不快,在心理學的意義是力量正值,而讓人快樂是心理力量的消減,具有愉快性質的感覺沒有一點兒內在的推動力,而不愉快的感覺卻高度地擁有這推動力。但力量需要自我引導,因為它趨向發洩。

  如果大家不喜歡投機的人生其實是顛沛流離的人生的說法,可以縮小範圍,改作短線交易的人生是顛沛流離的人生,如果這個你們毅然不同意還可以改作我的交易人生是顛沛流離的人生的,只要範圍足夠縮小,意義就不大了,原本本人就是完美的唯我主義者,我思考的問題也完全是我考慮的問題,這點想改變也改變不了,人只能接受他自己能接受的東西,這個完全符合心理學的意義。

  自我在人性中具有極大的調和能力,它抗拒一切外來打擊,任何不能接受的都是不能接受的,它天然的保護著本我的存在,自我是本我的奴隸,而它傾向於自認自己是主子,這就是自我的可愛之處。自我在人性中具有極大的調和能力就是叫做自欺的功能,這一功能是人性最重要的保護裝置,自我企圖用外在世界的規則對本我施加影響力,抗拒潛意識以快樂為原則的遊戲規則,而本能的強大卻不以抑制為轉移,人性天然的向潛意識靠攏,把欲望轉為行動,再賦予欲望以道理,似乎是自我理性的主張。

  而一切心理症候群都反映出壓抑與釋放不暢的特徵。短線交易類似於競技體育,它與人的狀態密不可分,人在任何一種意志、欲望、夢想籠罩下的行為都會產生過激特性,佛說一切執迷都是錯,道要求人們清靜無為,人只有處於清靜無我的狀態下才能理性行動。但佛的本質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迷信,缺乏現代科學和哲學的輔正,東方文化具有深切的迷信特質,這緣于東方文化的根——統 一性,統 一性產生於感性直覺。

  一切社會科學,包括哲學、宗教都是建立在人性基礎上。人認識只能後來的體系更本源,任何學說都不可能孤立于人的現有的認識體系之外,但能建立一個更大的認識平臺。

  有些東西需要超越之後來感知,當無法超越被籠罩的狀態,說什麼都是白說的,超越現實感或者超越實際感的意義不是讓你背對它,而是為自己建立一個更大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看永恆這個命題,在操作上的實質是建立穩定長遠的獲利行為,在短線交易中它體現在確定性上,從而超越我在開頭所說的所謂輪回。交易是很簡單的事情就是遵守遊戲規則,交易的核心是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控制你的預期系統,管理你對不懂得事情的興奮程度。當你不會思考不能思考不願思考時,這時你是一個病人,遠離勾引、休息一下。不悟虛何以悟實,用老子的說法是無中生有。

  而每一個生命中的人都在有意無意地追求著生命中的控制感,我們考試、學習、工作、思考、成功感、賭 博,投機、買彩票……。無數的偏見組成我們有控制感的錯覺——快樂與痛苦,預期的東方說法就是欲,誰人有無欲的存在,那萬丈厚塵中,人需要幾生的沉浮,才能理清——塵世中的我,但是即使再錯一萬次,偶依然選擇雄起,為什麼?因為人性的弱點有時是無法改變的原罪。大英雄經歷兩項合一,與天合一,與己合一,前者需忘記得失才能做到,後者是自我探索的掙扎過程。當你在宇宙事件中不要忘記兩種特性,預期陷阱,毀滅機制,這都屬於天罰。

  上帝製造了相反的遊戲,誰人能理解這層的意義,誰心就接近上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