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做很重要
第一,做了沒有往往比怎麼做更重要。
學了很長時間的黃金股市的分析技術分析技巧,甚至已經登堂入奧,如果你的目的是著書或者是教學,亦或者是純研究,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最後目的是為了交易,只學不做,是無法得到真正的交易進步的。
自己所學的技術分析,首先要勇於“自主產生結論”,並且在結論基礎上產生“交易計劃”,最後要在盤面上實現計劃,擁有足夠的交易體驗和交易樣本,你才可能對你自己所學的交易系統進行排查,從而進行整理和優化,從而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技術認識,更好地指導交易。
分析十次,對了九次,錯了一次,只做了錯的那一次,另外九次沒做,你學的就只是學術,不是技術,你無法再進一步,你的結論沒有機會在交易中得到實質體驗。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比如做期指,我分析了十次,對了十次,我是用看的,目的是為了驗證技術準確與否,你說可以不可以,我告訴你,看是有癮的,你這樣是沒用的做法,你依然會做不好交易,因為你沒有經歷“浮動盈虧”的心理刺激,你的所有結論的驗證,依然停留在“分析準確率”上,而不是“交易”,實際做,你的結果會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堅持止盈。
分析十次,對了七次,錯了三次,對的九次每次賺10個點就跑了,錯的那幾次也嚴格止損了,但卻是40點的止損,這種的也是不能長期穩定盈利的,因為過於依賴準確率,盈虧比例非常差。 我相信很多朋友有體會,因為你們很可能是其中一員,你們無法做到持倉,因為你們不僅僅較難面對“浮動虧損”,連“浮動盈利”都比較難以面對。
我跟大家講個真理,“盈利,是賺的比虧的多,並不是做對的次數比做錯的次數多”,這就是盈利的根本,準確率的實現,第一當然是要做,第二就是,除了堅持了止損,我們能不能做到堅持止盈,這件事,難如登天,因為跟人性中的膽小和貪婪是硬碰硬的較量,能走出來的,30%的準確率照樣可以盈利,因為他的盈虧比例永遠都是2:1以上,走不出來的,準確率90% 都無法盈利,因為他沒有盈虧比例,一次虧損可以頂掉很多次的盈利。
問題在於止損嗎? 不,問題在於止盈。
分析靠學習,交易靠修鍊,止損靠紀律,止盈靠意志。
網路時代,各種各樣的技術理論你在哪裡都可以學到,碰到好的老師可以讓你學得醍醐灌頂,但是交易其實是沒辦法學習的,裡面會有一些技巧,但是更多的是原則,而堅持止盈這件事情,更是在細節性格上的破骨重塑和意志力與“浮動盈虧”的直接較量,走出來,你會是另外一個境界,走不出來,你會永遠陷於小虧的境地。
那麼在這個修鍊的過程中,有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方法嗎,我確實只會這一點:在我無法堅持的時候,我那時候就是不斷減倉,但是強迫自己不要全平,哪怕只留一點,也要有堅持到最後的,下一次的時候也強迫自己是不是能夠少減倉一些,多留一些堅持下來,長此以往。
你都沒有持倉過,你肯定不會持倉的。 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裡來的世界觀。 就像很多人問我想做中線,我都會問一句,你持有過的最長時間的盈利單是多少時間,多少點數。
第三,分析技術在交易中,不要面面俱到,你要發揮的只是這個技術最大的閃光點,不要覺得別人的就比自己的好,高深的就是比較高級,任何一項技術都有可取之處。
我們小時候學習的時候,買了很多參考書,同桌就買了一本,結果這一次的考試,他比你考得好,試卷中有題目類型他的書裡更明確,你會覺得你買了那麼多,不如他那一本,也想去買他那一本。
這就是很多分析者共同的毛病,他們認為分析技術有高級和低級一說,有無效和有效一說,會不斷地覺得別人的更好,自己學的沒用,一直陷於這種學習的迴圈,陷於技術分析學習中無法自拔,而沒有多餘精力去修煉體悟“交易”,這是很多朋友的問題。
其實單純幾條均線不比江恩理論低級,纏論也不比布林線就高級,仍然要看你運用情況。
什麼叫運用情況?
一是你用了沒有,用於交易了沒有,還是天天紙上談兵下筆千言但帳戶上無一筆交易;二是你用到了這項技術的真正閃光點了沒有,執行到位了沒有。
如果兩項看似有高有低的技術類型,比如布林線和江恩理論,首先都能解決進出場和方向問題,並且在實際運用中,你充分能利用比如布林線的持倉原理和變盤原理(這是布林最大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我不覺得布林線比江恩理論低級。
運用才有高低級之分,技術本身沒有高低級之分,深奧不代表高級,淺顯不代表低級,學習技術知識,不是要你面面俱到,而是一定要明確這項技術最大的優勢和閃光點在哪裡,在交易中,要用出來。
交易的內容雖然很簡單,但是真正掌握它卻非常困難。 成功最重要的是經驗,只有大量的練習才能掌握交易技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