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給女兒的交易模型

 女兒成為社會新鮮人已經兩年光景

一小筆積蓄讓她開始思考投資這件事

我知道她是風險規避者

當詢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

我想起了一個簡易的模型:

F & G 數字交易法

在這之前

必須說明這個交易模型的結構與設計方向

這個交易結構很簡單

1.不看市場任何消息

2.不管行情的變化

而這個交易觀念的起源來自於本傑明·格雷厄姆,華爾街教父

在其著作"智慧投資者"之中提到的:

在大家恐懼時貪婪,在大家貪婪時恐懼


這就讓我想起了市場中有一個指標

就是衡量市場情緒的

搭配的商品,當然SP指數的ETF是首選

但是如果以國內商品來說,

權重比越高的ETF在使用上的效果會較佳

為何是ETF?

因為既然不看消息,那與加權追隨性越高的商品效力愈佳


那F & G是什麼?為何能夠無視交易行情?

F&G指標是CNN用來衡量市場過熱或恐慌的情緒指數

基本上採樣是美國市場中的七大指數

這 7 大指標分別為:

  1. 垃圾債券需求(Junk Bond Demand)
  2. 股票價格動能(Stock Price Momentum/Market Momentum)
  3. 看跌看漲選擇權(Put and Call Option)
  4. 市場波動率(Market Volitility)
  5. 股票價格寬度(Stock Price Breadth)
  6. 避風港需求(Safe Heaven Demand)
  7. 股票價格強度(Stock Price Strenth)

CNN 根據這 7 大指標,計算每個指標與長期平均偏離的幅度,以及正常情況下應該偏離的幅度,相比之下計算出範圍為 0-100 的指數

  • 0-25 是極度恐懼(Extreme Fear)
  • 26-44 是恐懼(Fear)
  • 45-55 是中立(Neutral)
  • 56-74 是貪婪(Greed)
  • 75-100 是極度貪婪(Extreme Greed)
下圖是指數與美股的相對應關係
灰線是恐慌指數,紅線是SP500(時間採樣是2018-2020)

F&G指標與台股的關係圖

在指標定義的超恐慌時(0-25)
對應的通常都是低點區
但是哪裡是低?
這不是投資型交易者要去擔心的
投資型交易者只需要知道價值浮現與否
而這指標的功能就是這樣簡單

當指數讀數來到25以下
開始買進
每次買進一單位(假設總共要買10單位)
買了10 天之後彈盡援絕就停止
等到指標來到極度貪婪開始賣出

這樣的交易獲利除了指數上漲的點數價差之外
還會有這段期間的ETF配股配息收益

當然還可以用更細的交易分析:將0-25分成5區間
25-20 ; 20-15 ; 15-10 ; 10-5 ; 5-0
每個區間給2單位的配置
鑒於5-0 的機會極低
可以將此備置到15-10 ; 10-5之中
或是只採用三分法:
25-20 *3  ; 20-15 *3(4) ; 15-10 *4(3)

單位配置可以是張數也可以是資金總額制

這樣聽起來是否交易真的沒那麼難?
而且也不會有所謂的停損之說

對於風險厭惡者來說相對具有吸引

https://money.cnn.com/data/fear-and-greed/
這是CNN的F&G網頁
每天看一眼就知道要不要進出
新聞都不用去看
自然心裡也不會上上下下
網頁指數的樣貌

可以發現上個月是進場時機
                                             大約是我圈出來的位置(道瓊)
上圖是NQ對應位置

當然這是長期投資者的使用方式
對於短線交易者僅供頂底的參考
不過這對於交易恐懼者會是有較佳幫助

至於可不可以短線?我的想法是可以的喔!不過這不再此文討論範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K線組合:棄嬰(晨星/夜星)

  棄嬰形態是一種K線圖中的一種特殊十字星形態 , 是一種主要頂部或底部反轉信號 ,它由三根蠟燭線組成,中間一根為十字星線,並且在這根十字星線與其前後兩根蠟燭線之間,發生了價格跳空。    從形態上看,它與前後的價格走勢格格不入,仿彿掉隊的士兵,被遺棄的嬰兒一樣,所以就叫“棄嬰形態”。 當價格出現了價格跳空的現象,並且這種形態通常出現在頂部或者是底部,將是一種反轉信號。    由於此形態出現的位置不同,因此可以分為底部「棄嬰形態」以及頂部「棄嬰形態」。 通常來說, 底部「棄嬰形態」將會預示著匯價上升,而頂部底部“棄嬰形態”將會預示匯價會下跌。    棄嬰形態出現在頂部的時候時候可以結合三根蠟燭予以確認,第一根蠟燭為陽線,第二根蠟燭為十字線,第三根蠟燭為陰線。 它和十字黃昏星形態十分相近,不同的地方是 棄嬰形態的第二根蠟燭和前後兩根蠟燭之間必須都存在跳空,連影線都不應該有重疊 。    棄嬰形態前後三根蠟燭形成一漲一停一跌的節奏感十分強烈。 當棄嬰形態出現在一段上漲趨勢的尾部或者市場重要阻力位是則暗示市場頂部已經形成的概率極大。       棄嬰形態出現在底部的時候時候同樣是結合三根蠟燭予以確認,第一跟蠟燭為陰線,第二個蠟燭為十字線,第三根蠟燭為陽線。 它和十字啟明星形態十分相似,不同的地方是 棄嬰形態的第二根蠟燭和前後兩根蠟燭之間必須都存在跳空,連影線都不應該有重疊。    棄嬰形態前後三根蠟燭形成一跌一停一漲的節奏感十分強烈。 當棄嬰形態出現在一段下跌趨勢的尾部或者市場重要的支撐位是則暗示市場底部已經形成的概率極大。    在上面的k線組合形態中,我們經常會把 小實體類形態稱為反轉形態 ,它的出現是一種十分有價值的信號和資訊。 就k線圖而言, 當小實體位於自身k線的價格波幅內,這也是“棄嬰形態”的特徵之一 ,這一特徵也是區別於星線的一個主要的標誌,有利於觀察和分析。

樞紐點,五種計算模型

  樞軸點是許多交易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你在面對價格大幅波動時尋找趨勢交易的良好入場點。它可以根據近期價格運動的高低點指示潛在的支持/主力位,日內交易方向,有助於你設定交易計劃。 典型樞軸點 樞軸點的計算有多種形式, 最常用的一種形式使用5個關鍵點. 包括Pivot Point、Support 1 (支持點1)、Resistance 1 (阻力點1)、Support 2 (支持點2) 、Resistance 2 (阻力點2)。計算公式如下: 阻力位 2 (R2) = P + (H - L) = P + (R1 - S1) 阻力位 1 (P1) = (P x 2) - L 樞軸點 (P) = (H + L + C) / 3 支持位 1 (S1) = (P x 2) - H 支持位 2 (S2) = P - (H - L) = P - (R1 - S1) S 代表支持點、R 代表阻力點、P代表pivot point、H代表高價位、L代表低價位、 C代表收市價。 然而,還有其他不同形式的樞軸點,為不少市場人士採用。 伍迪(Woodie)樞軸點: 伍迪樞軸點與經典樞軸點類似,但給予收盤價更大的權重。伍迪樞軸點也是由前一時期的最高價(H)、最低價(L)和收盤價(C)推算出當期的樞軸點。計算伍迪樞軸點公式如下: 樞軸點(P) = (H + L + 2 * C) / 4 阻力位 1 (P1) = (2 * P) - L 阻力位 2 (R2) = P + H - L 支持位 1 (S1) = (2 * P) - H 支持位 2 (S2) = P - H + L 卡瑪利拉(Camarilla)樞軸點: 卡瑪利拉樞軸點,是由前一時期的最高價(H)、最低價(L)和收盤價(C)推算出來。以下是計算卡瑪利拉樞軸點的方法: 樞軸點(P) = (H + L + C) / 3 阻力位 1 (P1) = (H - L) * 1.1 /12 + C 阻力位 2 (R2) = (H - L) * 1.1 / 6 + C 阻力位 3 (R3) = (H - L) * 1.1 / 4 + C 阻力位 (R4) = (H - L) * 1.1 / 2 + C 支持位 1 (S1) = C - (H - L) * 1.1 / 12 支持位 2 (S2) = C - (H - L) * 1.1...

獨立思考和行動

  上世紀50年代,Solomon Asch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就是眾所周知的Asch從眾實驗,或者是艾氏從眾範式。目的是演示個體的選擇受群體的影響有多大。一些大學男生參與了簡單的感知任務,但重點是,在每次測試中,所有學生中只有一個不是演員。因此,這個測試是為了確定,在群體中,當其他成員做出反應時,個體將會作何反應。   每次測試有7個演員和1個學生,但是學生事前不知情。同時,這些演員簡要回答問題,答案一致,有的問題回答正確,有的錯誤。測試包括給參與者看兩張卡片。一個是左側的圖像,只有一個分隔號,右側的卡片有三個分隔號。參與者必須大聲說出右側的三條分隔號中,哪個與左側的分隔號相匹配。   受測者的座位排序是,真正的學生坐在最後,因此,他每次都最後回答問題。   總共18個單獨的問題,演員共同給出了12個錯誤的答案和6個正確的答案。這12個錯誤的答案被稱為臨床試驗。Asch還對另一個學生進行了測試,觀察其反應,但沒有演員的干預。他在50個不同場合開展了有演員參與的測試,進行了37次只針對一個學生的試驗,這個樣本量足夠證明答案的正確性。   結果令人吃驚!在沒有演員的環境中,沒有群體壓力,錯誤率不到1%。然而在有演員參與的試驗中,學生回答的錯誤率達到33%。實際上,75%的學生至少答錯一個問題,這意味著只有25%的學生答對了全部18個問題。隨後幾年,Asch繼續進行類似的試驗,結果一致: 作為人類,我們都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   1972年,Irvin Jarvis提出了“群體思維”一詞,他認為群體思維是帶來不良、不合理決定的群體過程。Asch Paradigm稱,他確定,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希望使自己的觀點與群體一致。因此,即使那些認為行動不明智的成員,在知道他們不能單獨承擔責任的情況下,也會跟隨集體決定。   這種行為是基於這種心態:群體越有凝聚力,做出的決定就越可能正確。儘管有很多定義,但我認為對群體思維描述最貼切的是: 群體以一種阻礙創造力或個人責任的方式做決定,通常的特點是通過過度努力達成一致。   在投資中,我們將群體思維稱之為追漲殺跌。分析師被指控採取羊群行為策略,害怕做出相反和離群的假設,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獨樹一幟的結果可能會讓分析師丟掉工作,因此,業內人士都表示“寧可一起犯錯,也不與眾不同。”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Robert Sh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