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成為社會新鮮人已經兩年光景
一小筆積蓄讓她開始思考投資這件事
我知道她是風險規避者
當詢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
我想起了一個簡易的模型:
F & G 數字交易法
在這之前
必須說明這個交易模型的結構與設計方向
這個交易結構很簡單
1.不看市場任何消息
2.不管行情的變化
而這個交易觀念的起源來自於本傑明·格雷厄姆,華爾街教父
在其著作"智慧投資者"之中提到的:
在大家恐懼時貪婪,在大家貪婪時恐懼
這就讓我想起了市場中有一個指標
就是衡量市場情緒的
搭配的商品,當然SP指數的ETF是首選
但是如果以國內商品來說,
權重比越高的ETF在使用上的效果會較佳
為何是ETF?
因為既然不看消息,那與加權追隨性越高的商品效力愈佳
那F & G是什麼?為何能夠無視交易行情?
F&G指標是CNN用來衡量市場過熱或恐慌的情緒指數
基本上採樣是美國市場中的七大指數
這 7 大指標分別為:
- 垃圾債券需求(Junk Bond Demand)
- 股票價格動能(Stock Price Momentum/Market Momentum)
- 看跌看漲選擇權(Put and Call Option)
- 市場波動率(Market Volitility)
- 股票價格寬度(Stock Price Breadth)
- 避風港需求(Safe Heaven Demand)
- 股票價格強度(Stock Price Strenth)
CNN 根據這 7 大指標,計算每個指標與長期平均偏離的幅度,以及正常情況下應該偏離的幅度,相比之下計算出範圍為 0-100 的指數
- 0-25 是極度恐懼(Extreme Fear)
- 26-44 是恐懼(Fear)
- 45-55 是中立(Neutral)
- 56-74 是貪婪(Greed)
- 75-100 是極度貪婪(Extreme Greed)
下圖是指數與美股的相對應關係
在指標定義的超恐慌時(0-25)
對應的通常都是低點區
但是哪裡是低?
這不是投資型交易者要去擔心的
投資型交易者只需要知道價值浮現與否
而這指標的功能就是這樣簡單
當指數讀數來到25以下
開始買進
每次買進一單位(假設總共要買10單位)
買了10 天之後彈盡援絕就停止
等到指標來到極度貪婪開始賣出
這樣的交易獲利除了指數上漲的點數價差之外
還會有這段期間的ETF配股配息收益
當然還可以用更細的交易分析:將0-25分成5區間
25-20 ; 20-15 ; 15-10 ; 10-5 ; 5-0
每個區間給2單位的配置
鑒於5-0 的機會極低
可以將此備置到15-10 ; 10-5之中
或是只採用三分法:
25-20 *3 ; 20-15 *3(4) ; 15-10 *4(3)
單位配置可以是張數也可以是資金總額制
這樣聽起來是否交易真的沒那麼難?
而且也不會有所謂的停損之說
對於風險厭惡者來說相對具有吸引
https://money.cnn.com/data/fear-and-greed/
這是CNN的F&G網頁
每天看一眼就知道要不要進出
新聞都不用去看
自然心裡也不會上上下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