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基礎交易心法五層

 第一層:走勢的不確定性

  意識到了走勢的不確定性,才會動腦子去思考另一個維度:如何在不確定的走勢中,尋找更高維度的確定性。

  否則,整個交易生涯估計都研究下一根K線到底長成了什麼模樣。

  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

  第二層:洞察到不確定性背後的盈利來源

  如果僅意識到了不確定性,但是並不明確收益的核心來源,會很迷茫。

  會帶止損,卻不知道止損到底是為了什麼,看很多文章,覺得有道理,但是生不出具體的交易行為。覺得很多方法都能獲利,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選擇什麼。

  他的腦子裏充斥著無窮盡的方法,覺得都好,似乎又都不好。

  想要做出一個明確的選擇,需要一次非常重大的頓悟。在無窮盡的噪音之間,找到一條必須動身的路。

  不確定的走勢之中,確定性來源於趨勢。想要在交易中獲利,核心就是在趨勢中的獲利能夠覆蓋掉一切的交易成本。

  這就是這層的需要洞見的秘密,我就把它寫在了這裏,但是那又如何?

  它一直都是明牌的,但是想要明確的信任它,難的很。



  第三層:洞察到規則的力量

  洞察到了走勢的不確定性,洞察到了盈利的核心來源,如何組合成一個整體的交易邏輯是接下來的關鍵。

  你需要明確規則的力量。

  你需要構建入場規則,出場規則,資金管理規則,把自己的模式變成一套可以大量重複的標準化的運作流程。

  我常說的例子是賭場。

  賭場依靠規則,將自己的概率優勢牢牢的確定了下來。你也需要構建一套交易系統,將自己的交易領域的概率優勢牢牢的確定下來。

  規則,帶來的是極致的高效率,讓你可以長期,持續,穩定的輸出自己的交易邏輯。

  走到這一步,你完成了賭徒到賭場的蛻變,你獲利不再依靠滿倉一把梭,你獲利開始依靠長期的必然性。

  你擁有了自己的交易系統。

  第四層:洞察到盈虧同源

  大量的重複執行的自己交易規則後,經常會受到市場的干擾。

  有止損,有連虧,有持續回撤,有滿嘴都是火車的偽神,有盤感好到一年賺個幾十倍輕鬆的笑話,有像我這種自媒體行業裏的某些火箭筒,狂轟亂炸的告訴你你是一個渣渣,你不行,你趕緊離開…還有拿著一條几個月的破曲線天天拽的要上天的業餘選手說他掌握了無敵的秘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上啥玩意都有。

  你或因為經歷的太少,或因為剛剛入門,總是在執行與優化之中不停的搖擺。

  這個階段挺耗費時間,有的人直接瘋了,天天神神叨叨,有的人直接被認知枷鎖按住了,洞察力已經發揮到極致再也無法突破,還有的人莫名其妙的就掉了隊,飛蛾撲火般的追求更大的暴利去了…

  這個階段很難,在走勢的不確性下和認知的不穩固下,瘋狂的洗牌。

  你輕倉去交易,被新入行3個月的朋友輕鬆的秒了。你用海龜,某只能做的起1手螺紋鋼的朋友牙都快笑掉了。你用均線構建交易系統,基本面大佬笑的直不起腰,你1個ATR止損,你最好的朋友過來悄悄的告訴你:止損的都是傻子……

  噪音無處不在,雖然你洞察到了走勢的不確定性,但是被拉回去也是很容易。

  畢竟不確定性的領域,倖存者偏差一抓一把。

  少數人可以脫穎而出,在不確定性的衝擊之下,洞察到了更多的真相:交易邏輯達到頂級的高效即可,所謂的“聖杯”,只是短期幻想。

  說白了,這個階段,就是明白一件事情:我的交易邏輯已然牛B到極限,我就是要執行正確。

  是不是很狂?沒辦法,我本喜歡低調,但是這就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做不到這一點,別人隨意一句話,就能讓你走不下去,你辛苦構建的理念可能會被瞬間擊垮,回歸原始本能。

  也就是說,市場讓你狂,你不得不狂。當然了,我說的是隱藏於內心中的強大自信,而不是懂了點東西就不知天高地厚到處亂噴的廢物。

  而想要明白這一點,靠的就是洞察到:頂級高效交易邏輯下,長期來看盈虧向來同源,短期優劣全都是細節偏差而已。


  第五層:降低預期

  你擁有了一套邏輯上具備高效率的交易系統,你能夠忽略雜訊輕鬆的執行。

  你洞察到盈虧同源的根本之後,你開始不再著急,不再天天想要短期翻倍上百億的。你回頭再看那樣的人,就會感歎:

  長路漫漫,唯劍相伴。

  你在震盪期虧損,控制風險,趨勢期爆發,直接上天,進三退二,穩步向前,著眼長期,慢慢執行,心態平和,輕描淡寫。

  這個時候,你再看看你的帳戶,應該就能達到你想要的狀態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K線組合:棄嬰(晨星/夜星)

  棄嬰形態是一種K線圖中的一種特殊十字星形態 , 是一種主要頂部或底部反轉信號 ,它由三根蠟燭線組成,中間一根為十字星線,並且在這根十字星線與其前後兩根蠟燭線之間,發生了價格跳空。    從形態上看,它與前後的價格走勢格格不入,仿彿掉隊的士兵,被遺棄的嬰兒一樣,所以就叫“棄嬰形態”。 當價格出現了價格跳空的現象,並且這種形態通常出現在頂部或者是底部,將是一種反轉信號。    由於此形態出現的位置不同,因此可以分為底部「棄嬰形態」以及頂部「棄嬰形態」。 通常來說, 底部「棄嬰形態」將會預示著匯價上升,而頂部底部“棄嬰形態”將會預示匯價會下跌。    棄嬰形態出現在頂部的時候時候可以結合三根蠟燭予以確認,第一根蠟燭為陽線,第二根蠟燭為十字線,第三根蠟燭為陰線。 它和十字黃昏星形態十分相近,不同的地方是 棄嬰形態的第二根蠟燭和前後兩根蠟燭之間必須都存在跳空,連影線都不應該有重疊 。    棄嬰形態前後三根蠟燭形成一漲一停一跌的節奏感十分強烈。 當棄嬰形態出現在一段上漲趨勢的尾部或者市場重要阻力位是則暗示市場頂部已經形成的概率極大。       棄嬰形態出現在底部的時候時候同樣是結合三根蠟燭予以確認,第一跟蠟燭為陰線,第二個蠟燭為十字線,第三根蠟燭為陽線。 它和十字啟明星形態十分相似,不同的地方是 棄嬰形態的第二根蠟燭和前後兩根蠟燭之間必須都存在跳空,連影線都不應該有重疊。    棄嬰形態前後三根蠟燭形成一跌一停一漲的節奏感十分強烈。 當棄嬰形態出現在一段下跌趨勢的尾部或者市場重要的支撐位是則暗示市場底部已經形成的概率極大。    在上面的k線組合形態中,我們經常會把 小實體類形態稱為反轉形態 ,它的出現是一種十分有價值的信號和資訊。 就k線圖而言, 當小實體位於自身k線的價格波幅內,這也是“棄嬰形態”的特徵之一 ,這一特徵也是區別於星線的一個主要的標誌,有利於觀察和分析。

樞紐點,五種計算模型

  樞軸點是許多交易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你在面對價格大幅波動時尋找趨勢交易的良好入場點。它可以根據近期價格運動的高低點指示潛在的支持/主力位,日內交易方向,有助於你設定交易計劃。 典型樞軸點 樞軸點的計算有多種形式, 最常用的一種形式使用5個關鍵點. 包括Pivot Point、Support 1 (支持點1)、Resistance 1 (阻力點1)、Support 2 (支持點2) 、Resistance 2 (阻力點2)。計算公式如下: 阻力位 2 (R2) = P + (H - L) = P + (R1 - S1) 阻力位 1 (P1) = (P x 2) - L 樞軸點 (P) = (H + L + C) / 3 支持位 1 (S1) = (P x 2) - H 支持位 2 (S2) = P - (H - L) = P - (R1 - S1) S 代表支持點、R 代表阻力點、P代表pivot point、H代表高價位、L代表低價位、 C代表收市價。 然而,還有其他不同形式的樞軸點,為不少市場人士採用。 伍迪(Woodie)樞軸點: 伍迪樞軸點與經典樞軸點類似,但給予收盤價更大的權重。伍迪樞軸點也是由前一時期的最高價(H)、最低價(L)和收盤價(C)推算出當期的樞軸點。計算伍迪樞軸點公式如下: 樞軸點(P) = (H + L + 2 * C) / 4 阻力位 1 (P1) = (2 * P) - L 阻力位 2 (R2) = P + H - L 支持位 1 (S1) = (2 * P) - H 支持位 2 (S2) = P - H + L 卡瑪利拉(Camarilla)樞軸點: 卡瑪利拉樞軸點,是由前一時期的最高價(H)、最低價(L)和收盤價(C)推算出來。以下是計算卡瑪利拉樞軸點的方法: 樞軸點(P) = (H + L + C) / 3 阻力位 1 (P1) = (H - L) * 1.1 /12 + C 阻力位 2 (R2) = (H - L) * 1.1 / 6 + C 阻力位 3 (R3) = (H - L) * 1.1 / 4 + C 阻力位 (R4) = (H - L) * 1.1 / 2 + C 支持位 1 (S1) = C - (H - L) * 1.1 / 12 支持位 2 (S2) = C - (H - L) * 1.1...

獨立思考和行動

  上世紀50年代,Solomon Asch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就是眾所周知的Asch從眾實驗,或者是艾氏從眾範式。目的是演示個體的選擇受群體的影響有多大。一些大學男生參與了簡單的感知任務,但重點是,在每次測試中,所有學生中只有一個不是演員。因此,這個測試是為了確定,在群體中,當其他成員做出反應時,個體將會作何反應。   每次測試有7個演員和1個學生,但是學生事前不知情。同時,這些演員簡要回答問題,答案一致,有的問題回答正確,有的錯誤。測試包括給參與者看兩張卡片。一個是左側的圖像,只有一個分隔號,右側的卡片有三個分隔號。參與者必須大聲說出右側的三條分隔號中,哪個與左側的分隔號相匹配。   受測者的座位排序是,真正的學生坐在最後,因此,他每次都最後回答問題。   總共18個單獨的問題,演員共同給出了12個錯誤的答案和6個正確的答案。這12個錯誤的答案被稱為臨床試驗。Asch還對另一個學生進行了測試,觀察其反應,但沒有演員的干預。他在50個不同場合開展了有演員參與的測試,進行了37次只針對一個學生的試驗,這個樣本量足夠證明答案的正確性。   結果令人吃驚!在沒有演員的環境中,沒有群體壓力,錯誤率不到1%。然而在有演員參與的試驗中,學生回答的錯誤率達到33%。實際上,75%的學生至少答錯一個問題,這意味著只有25%的學生答對了全部18個問題。隨後幾年,Asch繼續進行類似的試驗,結果一致: 作為人類,我們都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   1972年,Irvin Jarvis提出了“群體思維”一詞,他認為群體思維是帶來不良、不合理決定的群體過程。Asch Paradigm稱,他確定,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希望使自己的觀點與群體一致。因此,即使那些認為行動不明智的成員,在知道他們不能單獨承擔責任的情況下,也會跟隨集體決定。   這種行為是基於這種心態:群體越有凝聚力,做出的決定就越可能正確。儘管有很多定義,但我認為對群體思維描述最貼切的是: 群體以一種阻礙創造力或個人責任的方式做決定,通常的特點是通過過度努力達成一致。   在投資中,我們將群體思維稱之為追漲殺跌。分析師被指控採取羊群行為策略,害怕做出相反和離群的假設,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獨樹一幟的結果可能會讓分析師丟掉工作,因此,業內人士都表示“寧可一起犯錯,也不與眾不同。”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Robert Sh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