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書摘/ 《韭菜的自我修養》

 《韭菜的自我修養》摘錄

  01

  關於韭菜

  交易,本來是人類社會中最本質、最普遍的行為。交易市場裏最大的一個作用力:經濟週期。或者通俗點講,就是牛熊交替。

  在牛市的尾巴上,無論是誰,買到的都是打了激素催肥了的價格;在熊市的尾巴上,無論是誰,買到的都是骨瘦如柴嗷嗷待哺的價格。

  所謂的“韭菜”, 是指在交易市場中沒賺到錢甚至賠錢的、勢單力薄的散戶;是那些在本質上並不是“零和遊戲”的交易市場裏,以為自己在玩“零和遊戲”的交易者。


  兩人對賭,A輸掉的錢等於B贏得的錢,就叫零和遊戲。但交易市場是典型的“非零和遊戲”。

  決定你是賺錢還是賠錢的是“經濟週期”,更通俗的叫法是“牛熊交替”——牛市大家都賺錢,熊市大家都賠錢。

  而韭菜,由於把“非零和遊戲”當作“零和遊戲”玩,就此踏上了悲劇的三部曲:

  先是不能正確識別價值和價格,做出了錯誤的購買決定;

  而後依然不能正確識別價值和價格,做出了錯誤的出售決定;

  最後還是不能正確識別價值和價格,但是全然不自知,認為是別人欺騙了他們,自己“被割了韭菜”……

  參與真正的零和遊戲的人,拼的是“我比對方強”。贏了愛怎樣就怎樣,但“輸了得認”。

  對新手來說,有兩句話很重要:

  連你都開始進場時,牛市恐怕就要結束了;

  你就應該幹看著,啥都不買……到了熊市,等到大家都罵娘時,再開始買買買!

  有個比“一進場就買買買”更可怕的錯誤,是什麼呢?

  是一進場就一把梭,把自己的錢花光了!

  懂得配置,在其後漫長的熊市裏,依然有機會降低建倉成本。

  每一次真正的創新出現時,一定緊隨著大量的騙局。在一個金融創新出現時,更是如此。

  “亡羊補牢”的“韭菜”最應該做的是什麼呢?很簡單:

  還有錢的話,就慢慢補倉;

  錢不夠的話,就在場外拼命賺錢。

  02

  關於時機

  “時機錯了”是最本質、最合理、最有指導意義的正確解釋,有時甚至是唯一的合理解釋。

  在錯誤的時機做了交易決策,其後最正確的對策就是等待下一個正確的時機!

  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上,交易者的思考、判斷、需求、結論如若完全一致的話,是不可能有交易出現的。

  本質上來看,一切的交易,都是思考不一致的結果。

  也就是說,交易參與者必須找到與自己持有不同甚至相反結論的人,才能完成交易。否則,就只能是“掛單”在那裏,等著結論不一致的人到來。

  價值投資

  絕大多數人之所以正在討論“價值投資”,是因為他們已然“被套住”了——這才是實質。

  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討論“價值投資”的根本原因。他們並不明白真正的“價值投資”。

  那些盲目相信價值投資的人,只能為自己的錯誤理解、錯誤決策默默地買單。

  “價值投資”的缺陷:雖然它是對的,但它只能解釋一小部分的世界。

  03

  獲得經驗

  投機者拒絕學習,投資者善於學習。

  交易之前,認真研究,深入學習;交易過後,無論輸贏,都要總結歸納,修正自己的觀念和思考,以便完善下一次的決策。

  思考帶來決策,決策帶來行動,行動帶來改變。

  想要擺脫“韭菜的宿命”,你必須學會的一個觀念是:

  能不冒險、絕不冒險;

  即便是必須冒險的時候,也要讓傻瓜們冒險,自己在一旁通過觀察獲得經驗。

  獲得經驗的最直接方法是通過自己的實踐。然而,在風險這件事上,一定要儘早學會觀察他人的冒險實踐,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實踐。

  冒險的一定不能是你。

  你該幹什麼呢?你觀察,你總結,你學習。

  善於學習的人,其實就是善於辨別技能的這方面屬性,他們會判斷什麼東西要慢慢磨煉,什麼東西要迅速上手,迅速實踐。

  “特立獨行且正確”,才可能產生巨大的交易價值。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思考越來越深入,最終的結果是,可以參考意見的少數人不存在了,你身邊沒有誰能跟你討論,沒有誰值得你去參考。

  在一條路上走得越來越遠,最終肯定形單影隻,這是沒辦法的事情。於是,只剩下一條:自己做決定。

  想擺脫韭菜宿命,就好好練腦吧。

  腦子不一定是好東西,練過的腦子才是好東西。要正確地練、好好地練、不停地練。


  04

  頻繁交易

  “抽水”(收交易費)是人類史上唯一可以永續的商業模式。頻繁交易的結果就是交易手續費累積,累積到吞噬你的所有利潤和本金。

  交易頻次越高,交易越接近“零和遊戲”。

  當交易頻次越高的時候,回報風險比很難變高,而是變得越來越低。

  因為在那麼短的時間裏,“突然”產生巨大回報的可能性極低極低——雖然在一個波動(風險)巨大的市場裏,偶爾會看到“暴漲暴跌”,但,捕捉這些暴漲暴跌,恰恰是最危險的,是火中取栗。

  越是短期的預測,越接近於拋硬幣;越是長期的預測,越容易接近真實的邏輯推斷。

  所以,降低交易頻次的本質,是拒絕拋硬幣,堅持邏輯推斷。

  一切的交易都有風險,交易者應該進場之前自己就明白的。

  新手成長為“非韭菜”,最重要的手段是降低交易頻率。

  最重要的一條是:進場之後,不要動,看上一年之後再動手買。

  05

  關於止損

  “做更壞的打算”永遠比“盲目樂觀”更靠譜。

  若是不小心做錯了事,一定要改正,絕對不嘗試去做任何形式的“合理化”。

  回報風險比 = 可能的回報 ÷ 可能的風險

  加大分子(可能的回報),可行的手段有:

  選擇更為優質的交易標的

  選擇最佳的交易時機(比如,若干次暴跌之後再買)

  放長持有時間(比如,穿越一次以上的牛熊)

  減小分母(可能的風險),可行的手段有:

  調整止損線,降低自己的風險承擔

  降低每次的交易金額在總資金的占比

  提高自己在場外的賺錢能力(或者募資能力)

  06

  關於現金

  既然自己最初的時候智慧不足,那麼暫時放棄,讓它在一旁靜靜磨煉。

  市場是聰明的、智慧的,而且市場中的人常常比你更聰明。

  等你的智慧磨煉到一定程度時,也就明白了。

  但是在金融的世界裏,沒有什麼人的體力和智力比資本更牛。所以,很多時候拼體力、拼智力拼不過資本!

  成功交易者的一個基本素質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持有一定比例的現金。

  交易市場裏,實力指的究竟是什麼?有一個清楚的定義:長期穩定的低成本現金流。

  控制倉位。永遠要保留一定比例或者起碼一定數量的現金。

  07

  投資不是全部

  你要有生活,並且,生活最重要!

  在交易市場裏,無論是現金、時間還是生活,都絕對不可以ALL-IN(一把梭)。

  無論什麼樣的工作,只要想做到極致,就很難,然而只要做到了,就一定有成長,有新的境界。

  生活工作之外,還要有學習,現代人最幸福的地方,就是可以無生活壓力地學習。而學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更高的工資、更好的社會地位,更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為了自己的大腦繼續成長。

  控制自己是天下最難的事情。當你反思自己行為的時候,你最難過的是想到那些“你自己明明知道應該怎麼做,但卻沒那麼做”的情節。

  而當你意識到自己沒控制好自己的時候,你甚至很難想像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那樣的情況。

  如果你不善於自娛自樂,如果你不把大量的時間用於認真生活,那麼你就沒辦法降低你的交易頻率,那麼你就會變得跟韭菜一樣整天盯著螢幕,什麼時候都要把手機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

  如果真的是這樣,你就慢慢等著變成一顆老韭菜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K線組合:棄嬰(晨星/夜星)

  棄嬰形態是一種K線圖中的一種特殊十字星形態 , 是一種主要頂部或底部反轉信號 ,它由三根蠟燭線組成,中間一根為十字星線,並且在這根十字星線與其前後兩根蠟燭線之間,發生了價格跳空。    從形態上看,它與前後的價格走勢格格不入,仿彿掉隊的士兵,被遺棄的嬰兒一樣,所以就叫“棄嬰形態”。 當價格出現了價格跳空的現象,並且這種形態通常出現在頂部或者是底部,將是一種反轉信號。    由於此形態出現的位置不同,因此可以分為底部「棄嬰形態」以及頂部「棄嬰形態」。 通常來說, 底部「棄嬰形態」將會預示著匯價上升,而頂部底部“棄嬰形態”將會預示匯價會下跌。    棄嬰形態出現在頂部的時候時候可以結合三根蠟燭予以確認,第一根蠟燭為陽線,第二根蠟燭為十字線,第三根蠟燭為陰線。 它和十字黃昏星形態十分相近,不同的地方是 棄嬰形態的第二根蠟燭和前後兩根蠟燭之間必須都存在跳空,連影線都不應該有重疊 。    棄嬰形態前後三根蠟燭形成一漲一停一跌的節奏感十分強烈。 當棄嬰形態出現在一段上漲趨勢的尾部或者市場重要阻力位是則暗示市場頂部已經形成的概率極大。       棄嬰形態出現在底部的時候時候同樣是結合三根蠟燭予以確認,第一跟蠟燭為陰線,第二個蠟燭為十字線,第三根蠟燭為陽線。 它和十字啟明星形態十分相似,不同的地方是 棄嬰形態的第二根蠟燭和前後兩根蠟燭之間必須都存在跳空,連影線都不應該有重疊。    棄嬰形態前後三根蠟燭形成一跌一停一漲的節奏感十分強烈。 當棄嬰形態出現在一段下跌趨勢的尾部或者市場重要的支撐位是則暗示市場底部已經形成的概率極大。    在上面的k線組合形態中,我們經常會把 小實體類形態稱為反轉形態 ,它的出現是一種十分有價值的信號和資訊。 就k線圖而言, 當小實體位於自身k線的價格波幅內,這也是“棄嬰形態”的特徵之一 ,這一特徵也是區別於星線的一個主要的標誌,有利於觀察和分析。

樞紐點,五種計算模型

  樞軸點是許多交易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你在面對價格大幅波動時尋找趨勢交易的良好入場點。它可以根據近期價格運動的高低點指示潛在的支持/主力位,日內交易方向,有助於你設定交易計劃。 典型樞軸點 樞軸點的計算有多種形式, 最常用的一種形式使用5個關鍵點. 包括Pivot Point、Support 1 (支持點1)、Resistance 1 (阻力點1)、Support 2 (支持點2) 、Resistance 2 (阻力點2)。計算公式如下: 阻力位 2 (R2) = P + (H - L) = P + (R1 - S1) 阻力位 1 (P1) = (P x 2) - L 樞軸點 (P) = (H + L + C) / 3 支持位 1 (S1) = (P x 2) - H 支持位 2 (S2) = P - (H - L) = P - (R1 - S1) S 代表支持點、R 代表阻力點、P代表pivot point、H代表高價位、L代表低價位、 C代表收市價。 然而,還有其他不同形式的樞軸點,為不少市場人士採用。 伍迪(Woodie)樞軸點: 伍迪樞軸點與經典樞軸點類似,但給予收盤價更大的權重。伍迪樞軸點也是由前一時期的最高價(H)、最低價(L)和收盤價(C)推算出當期的樞軸點。計算伍迪樞軸點公式如下: 樞軸點(P) = (H + L + 2 * C) / 4 阻力位 1 (P1) = (2 * P) - L 阻力位 2 (R2) = P + H - L 支持位 1 (S1) = (2 * P) - H 支持位 2 (S2) = P - H + L 卡瑪利拉(Camarilla)樞軸點: 卡瑪利拉樞軸點,是由前一時期的最高價(H)、最低價(L)和收盤價(C)推算出來。以下是計算卡瑪利拉樞軸點的方法: 樞軸點(P) = (H + L + C) / 3 阻力位 1 (P1) = (H - L) * 1.1 /12 + C 阻力位 2 (R2) = (H - L) * 1.1 / 6 + C 阻力位 3 (R3) = (H - L) * 1.1 / 4 + C 阻力位 (R4) = (H - L) * 1.1 / 2 + C 支持位 1 (S1) = C - (H - L) * 1.1 / 12 支持位 2 (S2) = C - (H - L) * 1.1...

獨立思考和行動

  上世紀50年代,Solomon Asch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就是眾所周知的Asch從眾實驗,或者是艾氏從眾範式。目的是演示個體的選擇受群體的影響有多大。一些大學男生參與了簡單的感知任務,但重點是,在每次測試中,所有學生中只有一個不是演員。因此,這個測試是為了確定,在群體中,當其他成員做出反應時,個體將會作何反應。   每次測試有7個演員和1個學生,但是學生事前不知情。同時,這些演員簡要回答問題,答案一致,有的問題回答正確,有的錯誤。測試包括給參與者看兩張卡片。一個是左側的圖像,只有一個分隔號,右側的卡片有三個分隔號。參與者必須大聲說出右側的三條分隔號中,哪個與左側的分隔號相匹配。   受測者的座位排序是,真正的學生坐在最後,因此,他每次都最後回答問題。   總共18個單獨的問題,演員共同給出了12個錯誤的答案和6個正確的答案。這12個錯誤的答案被稱為臨床試驗。Asch還對另一個學生進行了測試,觀察其反應,但沒有演員的干預。他在50個不同場合開展了有演員參與的測試,進行了37次只針對一個學生的試驗,這個樣本量足夠證明答案的正確性。   結果令人吃驚!在沒有演員的環境中,沒有群體壓力,錯誤率不到1%。然而在有演員參與的試驗中,學生回答的錯誤率達到33%。實際上,75%的學生至少答錯一個問題,這意味著只有25%的學生答對了全部18個問題。隨後幾年,Asch繼續進行類似的試驗,結果一致: 作為人類,我們都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   1972年,Irvin Jarvis提出了“群體思維”一詞,他認為群體思維是帶來不良、不合理決定的群體過程。Asch Paradigm稱,他確定,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希望使自己的觀點與群體一致。因此,即使那些認為行動不明智的成員,在知道他們不能單獨承擔責任的情況下,也會跟隨集體決定。   這種行為是基於這種心態:群體越有凝聚力,做出的決定就越可能正確。儘管有很多定義,但我認為對群體思維描述最貼切的是: 群體以一種阻礙創造力或個人責任的方式做決定,通常的特點是通過過度努力達成一致。   在投資中,我們將群體思維稱之為追漲殺跌。分析師被指控採取羊群行為策略,害怕做出相反和離群的假設,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獨樹一幟的結果可能會讓分析師丟掉工作,因此,業內人士都表示“寧可一起犯錯,也不與眾不同。”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Robert Sh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