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自律的交易者》書摘

 《自律的交易者》,作者馬克·道格拉斯——你可能對他的另外一本名著《交易心理分析》更熟知。

  馬克·道格拉斯是期貨交易者,他總結了自己過去的失敗交易經驗,並找到瞭解決問題的方法。本書將提供系統的有步驟的方法,讓交易者學會累積財富的心理技術,幫助交易者不再害怕虧損,並能夠掌握市場贏家的心態。

  如果,你正處在交易的恐懼和焦慮中,這本書建議讀一讀。



  有人說做交易是找死,不做交易是等死。我也有同感。既然如此,做與不做都是死,何必恐懼這條路。做交易會讓人的心靈得到曆練,讓平凡的心更加成熟更加勇敢,再歸為簡單和平凡。投機這樣的行業最能鍛煉人,最接近宇宙真理。你看,宇宙有陰陽,人生有沉浮,行情有漲跌。讓我們跟隨前輩的思想,一步一步走向彼岸。

  精華書摘:

  1、無論是基本面分析方法,還是技術面分析方法,成功的交易80%靠心理,20%是方法。假如你只是大概地瞭解基本面和技術面資訊,但是你的心理控制力很好,你也能賺錢。相反,假如你有一個很好的系統.你用這個系統做了模擬測試,長期下來這個系統的業績很好,但是你的心理控制能力不行,你就會成為輸家。

  2、優秀的交易者根據經驗知道長期下來自己虧損的交易筆數要比贏利的筆數多。但是通過資金管理,認真的風險分析,再加上止損單的保護,他們可以避免麻煩並捕捉到“大”行情,總體是贏利的。資金管理由兩個關鍵的元素組成:心理管理和風險管理。風險管理來自心理,交易者在心理上提前考慮到了風險。

  3、我想特別告訴新手和市場參與者,解讀並分析你的動機當然是必要的,但更要避免在壓力下頻繁交易。在一開始的時候動作要慢,對每筆交易都要提出疑問。我交易的動機是什麼?我是如何管理這筆交易的?這筆交易最終成功了嗎?為什麼?你虧損了嗎?為什麼?寫下你的評價,看看自己的評價,然後再做下一筆交易。

  4、少數贏家和大部分輸家之間必定有某種區別。這種區別在於每週、每月、每年持續一致賺錢的交易者自律地進行交易。當別人詢問他們成功的秘訣時,他們都直截了當地說他們一開始也是虧損的,直到他們學會了自律、情緒控制和順勢而為之後他們才開始持續一致地累積財富的。

  5、首先,我想指出,自律、情緒控制和順勢而為的思維都和心理有關,和新聞服務、諮詢服務、聽消息、技術交易系統、基本面交易系統、電腦交易系統或其他交易系統都沒有關係。

  第二,根據我的經歷、觀察和研究,我發現包括贏家和輸家在內的所有交易者都有某些共同的體驗。在剛開始交易的時候,或在交易生涯的早期,所有的交易者都體驗過困惑、沮喪、焦慮和失敗的痛苦。只有少數交易者努力地解決了這些心理問題,然後才能開始累積財富;即使是最優秀的交易者,這個改變的過程也需要幾年的時間。

  6、如果說自律和情緒控制就是成功的關鍵,那麼很遺憾的是我們並非天生就擁有這些特點。相反,我們要學習特定的心理技術之後才能掌握這些特點。學習這些心理技術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成本很高,很容易讓人感到痛苦。交易中試錯的最大問題是大部分人提前把錢虧光了。其他交易者即使沒有把錢虧光,但是他們受到的心理創傷太嚴重了,他們無法自拔,所以他們無法學會持續一致地成功交易。如此一來只有少數人能成功。

  7、在過去,憤怒、緊張、焦慮和恐懼等情緒對他們有消極的影響,到了某個階段他們會發現這種影響消失了,他們意識到自己有了變化。因為自信和消極情緒之間是有直接關聯的,他們一定是獲得了某種程度上的自信,所以他們知道如何正確地應對可能的市場狀況。自信和恐懼都是心態,在本質上是相似的,會通過不同的程度表現出來。當-個人的自信程度增加的時候,他的困惑、焦慮和恐懼程度就會相應地減少。

  8、如果我認為市場中有風險,害怕虧損,那並不是因為外部環境在用某種方式威脅我。我害怕的原因是因為我不能預測未來,或是因為我不能採取最有利的措施。我真正害怕的是自己沒有自信,不知道採取正確的措施。

  另外,我發現我總是在千方百計地回避虧損;當我回避虧損的時候,我實際上是在創造虧損。你可以這樣想:沒有任何人可以預測到未來。我們特別關注的環境資訊是我們認為最重要的資訊。因為我們認為這個資訊很重要,當我們把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放在這個資訊上面的時候,這就等於我們自動排除了其他資訊。因為我想盡力回避虧損,我反而創造了虧損。

  9、諷刺的是,從表面上看,交易很簡單,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交易其實是最難的事業。成功總是看起來觸手可摸,但又總是遙不可及。交易者只有學會了新的思維方法,才會改變這種沮喪的局面;這種新的思維方法和傳統的文化環境、社會環境是不相容的。

  10、大部分交易者不知道傳統文化和交易環境的區別,也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所以他們在交易時會犯錯。思維方法可以重新定義市場行為,從而幫助我們避免犯錯;它還可以管理好大部分無紀律的情緒反應。

  11、只有少數反應會導致失敗,對你來說,這應該是個好消息。如果你知道了哪些反應會導致失敗,你就能避免犯錯並快速做出決策。


  以下都是典型的交易錯誤,需要改正。

  (1)拒絕給虧損下定義。

  (2)即使意識到了某筆交易是虧損的,回本無望,也不願意平倉。

  (3)死多或死空,從心理的角度來說,這相當於想控制市場,等於在說“我是對的,市場錯了”。

  (4)不知道根據市場的結構和行為去分析市場可能的走勢,反而死盯著價格或每筆交易的贏虧。

  (5)虧損後報復市場,想把自己失去的東西從市場那裏搶回來。

  (6)即使感覺到了市場方向變了,也不願意反轉倉位。

  (7)沒有遵守交易系統的規則。

  (8)感覺到了市場會有行情,做好了計畫,但是當行情出現的時候卻沒有動手,白白錯過了賺錢的機會。

  (9)不知道根據自己的直覺做交易。

  (10)有了持續賺錢的模式,但是隨後一兩筆交易就把利潤回吐了,如此周而復始。

  12、任何思維方法都包含了完成目標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最好叫做心理技術,也可以叫做思想運用技術。比如,可以用某種技術阻止自己在某種狀況下犯錯。常用的技術有:

  (1)學會關注目標,這樣你就能在積極地關注你想要的,不是你害怕的。

  (2)學會如何識別出對交易者有用的技術並掌握技術,不是關注錢,錢只是技術的副產品。

  (3)學會應對基本面的變化。

  (4)確認你可以接受的風險一一你可以接受範圍內的虧損數字一一然後學會客觀地看待市場並採用相應的止損。

  (5)學會看見了機會時就要立即行動。

  (6)學會讓市場告訴你是不是到頭了,而不是用自己的價值系統去判斷是不是到頭了。

  (7)學會採用適當的信念,控制你對市場波動的認知。

  (8)學會採用客觀的態度。

  (9)學會識別“真正的”直覺並學會持續一致地採用真正的直覺。

  13、一個人失敗的時候,尤其是因為目標過高而失敗的時候,就會產生三個主要的心理障礙,我們要先克服這三個心理障礙,才有可能成功。

  第一個障礙是無助、罪過或羞愧的感覺,你要學會如何從中解脫出來;第二個障礙是痛苦的體驗會產生恐懼感,你要學會確認自己的心理創傷並自我療傷;第三個障礙是不適當的交易習慣,你要學會適當的技術以通過交易累積財富。

  以上三個障礙看起來是艱巨的任務,但是我並不想低估它們。即使你還沒有經歷過情緒創傷,學會採用適當的技術也很難。請記住,只要你克服了這些障礙,回報將是極其豐厚的。和股票或期貨的巨大潛在收益相比,哪個事業的收益能超過股票或期貨?

  14、你有什麼理由去改變自己的內心呢?我的三個理由如下:

  第一,因為你決定要學會新技術,或學會表達自己的新方法。

  第二,因為你現有的某些信念會阻礙你學會新技術。第三,遲點再說。

  15、你要麼順應市場,要麼繼續痛苦。我提示一下:你越是痛苦,這表明你就越需要改變自己的交易以讓自己不再害怕並實現持續一致的成功。

  16、大部分人的某些信念會影響交易者的成功。你能意識到部分這樣的信念,大部分這樣的信念你根本沒意識到。這些信念對你的交易行為影響是很大的,不能忽視。

  很多交易者認為只要自己做好了市場分析,就可以回避這些信念的影響。無論你的分析能力多麼好,如果你不能擺脫這些信念的影響,這些信念就會繼續影響你的心理系統,你就不會成功。很多市場大師能夠精准地預測到各種行情,但是他們自己交易時卻不能賺錢。他們要麼是不知道信念的本質,不知道信念對行為的影響,要麼就是不想面對這些信念帶來的問題。你必須處理好信念的問題,否則就不會有進步。如果你不願意處理信念的問題,你就會反復受消極體驗的影響,最終你要麼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要麼在爆倉後放棄。

  17、如果你的技術無法應對市場環境,那麼你就需要一些規則和限制來指導你的行為。當你還是小孩的時候.你無法獨自過馬路,你的父母肯定不會讓你獨自過馬路的。當你瞭解了交通的本質之後,他們就會讓你獨自過馬路了。

  18、每個交易者都會根據自己的理由來定義機會並進行交易。也許你認為別人錯的離譜,但是如果所有的交易者的集體行動把價格推到了對你的倉位不利的方向,那就說明你是錯的,別人是對的,虧錢的人就是你。

  市場永遠不會錯,市場永遠是對的。因此你作為個人交易者和市場互動時一一首先你要尋找機會,然後進行交易,你的交易行為促使了市場的波動一一在你現在面對的環境中,錯的永遠是你,環境永遠不會錯。作為交易者,你要判斷哪個更重要一一是自己對了更重要,還是賺錢更重要——有時候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19、有幾個心理因素能精准地評估市場可能的波動方向。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放棄每筆交易都有可能實現你的夢想的想法。這個幻想會妨礙你客觀地看待市場波動。否則,如果你總是篩選市場資訊以支持你的信念,你遲早會爆倉,就再也不必考慮是否要客觀的問題了。

  20、“賺多少是合理的,虧多少是合理的?”對於這樣的問題,由於你的金錢價值觀、你的需求、你對錢的重視程度、你對風險的認知、你的安全感都不同,所以答案也會不同。因為有其他因素的存在,你昨天可能會認為賺這麼多錢就夠了,但是到了今天也許你又會覺得不夠了——對於類似的問題,都沒有具體的答案,答案會隨著變化的環境而變化。因為以上所講的這些因素其實和市場行情並沒有任何關係,如果你把個人問題帶進了交易,那麼你就無法客觀地觀察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成功的交易者總是斬釘截鐵地說:“只用你虧得起的錢去交易”,這意味著你只能用閒錢做交易,閒錢就是在生活中價值不大的錢。如果你用閒錢去交易,那麼“賺多了,還是賺少了”這樣的問題並不會影響你對市場波動的看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K線組合:棄嬰(晨星/夜星)

  棄嬰形態是一種K線圖中的一種特殊十字星形態 , 是一種主要頂部或底部反轉信號 ,它由三根蠟燭線組成,中間一根為十字星線,並且在這根十字星線與其前後兩根蠟燭線之間,發生了價格跳空。    從形態上看,它與前後的價格走勢格格不入,仿彿掉隊的士兵,被遺棄的嬰兒一樣,所以就叫“棄嬰形態”。 當價格出現了價格跳空的現象,並且這種形態通常出現在頂部或者是底部,將是一種反轉信號。    由於此形態出現的位置不同,因此可以分為底部「棄嬰形態」以及頂部「棄嬰形態」。 通常來說, 底部「棄嬰形態」將會預示著匯價上升,而頂部底部“棄嬰形態”將會預示匯價會下跌。    棄嬰形態出現在頂部的時候時候可以結合三根蠟燭予以確認,第一根蠟燭為陽線,第二根蠟燭為十字線,第三根蠟燭為陰線。 它和十字黃昏星形態十分相近,不同的地方是 棄嬰形態的第二根蠟燭和前後兩根蠟燭之間必須都存在跳空,連影線都不應該有重疊 。    棄嬰形態前後三根蠟燭形成一漲一停一跌的節奏感十分強烈。 當棄嬰形態出現在一段上漲趨勢的尾部或者市場重要阻力位是則暗示市場頂部已經形成的概率極大。       棄嬰形態出現在底部的時候時候同樣是結合三根蠟燭予以確認,第一跟蠟燭為陰線,第二個蠟燭為十字線,第三根蠟燭為陽線。 它和十字啟明星形態十分相似,不同的地方是 棄嬰形態的第二根蠟燭和前後兩根蠟燭之間必須都存在跳空,連影線都不應該有重疊。    棄嬰形態前後三根蠟燭形成一跌一停一漲的節奏感十分強烈。 當棄嬰形態出現在一段下跌趨勢的尾部或者市場重要的支撐位是則暗示市場底部已經形成的概率極大。    在上面的k線組合形態中,我們經常會把 小實體類形態稱為反轉形態 ,它的出現是一種十分有價值的信號和資訊。 就k線圖而言, 當小實體位於自身k線的價格波幅內,這也是“棄嬰形態”的特徵之一 ,這一特徵也是區別於星線的一個主要的標誌,有利於觀察和分析。

樞紐點,五種計算模型

  樞軸點是許多交易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你在面對價格大幅波動時尋找趨勢交易的良好入場點。它可以根據近期價格運動的高低點指示潛在的支持/主力位,日內交易方向,有助於你設定交易計劃。 典型樞軸點 樞軸點的計算有多種形式, 最常用的一種形式使用5個關鍵點. 包括Pivot Point、Support 1 (支持點1)、Resistance 1 (阻力點1)、Support 2 (支持點2) 、Resistance 2 (阻力點2)。計算公式如下: 阻力位 2 (R2) = P + (H - L) = P + (R1 - S1) 阻力位 1 (P1) = (P x 2) - L 樞軸點 (P) = (H + L + C) / 3 支持位 1 (S1) = (P x 2) - H 支持位 2 (S2) = P - (H - L) = P - (R1 - S1) S 代表支持點、R 代表阻力點、P代表pivot point、H代表高價位、L代表低價位、 C代表收市價。 然而,還有其他不同形式的樞軸點,為不少市場人士採用。 伍迪(Woodie)樞軸點: 伍迪樞軸點與經典樞軸點類似,但給予收盤價更大的權重。伍迪樞軸點也是由前一時期的最高價(H)、最低價(L)和收盤價(C)推算出當期的樞軸點。計算伍迪樞軸點公式如下: 樞軸點(P) = (H + L + 2 * C) / 4 阻力位 1 (P1) = (2 * P) - L 阻力位 2 (R2) = P + H - L 支持位 1 (S1) = (2 * P) - H 支持位 2 (S2) = P - H + L 卡瑪利拉(Camarilla)樞軸點: 卡瑪利拉樞軸點,是由前一時期的最高價(H)、最低價(L)和收盤價(C)推算出來。以下是計算卡瑪利拉樞軸點的方法: 樞軸點(P) = (H + L + C) / 3 阻力位 1 (P1) = (H - L) * 1.1 /12 + C 阻力位 2 (R2) = (H - L) * 1.1 / 6 + C 阻力位 3 (R3) = (H - L) * 1.1 / 4 + C 阻力位 (R4) = (H - L) * 1.1 / 2 + C 支持位 1 (S1) = C - (H - L) * 1.1 / 12 支持位 2 (S2) = C - (H - L) * 1.1...

獨立思考和行動

  上世紀50年代,Solomon Asch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就是眾所周知的Asch從眾實驗,或者是艾氏從眾範式。目的是演示個體的選擇受群體的影響有多大。一些大學男生參與了簡單的感知任務,但重點是,在每次測試中,所有學生中只有一個不是演員。因此,這個測試是為了確定,在群體中,當其他成員做出反應時,個體將會作何反應。   每次測試有7個演員和1個學生,但是學生事前不知情。同時,這些演員簡要回答問題,答案一致,有的問題回答正確,有的錯誤。測試包括給參與者看兩張卡片。一個是左側的圖像,只有一個分隔號,右側的卡片有三個分隔號。參與者必須大聲說出右側的三條分隔號中,哪個與左側的分隔號相匹配。   受測者的座位排序是,真正的學生坐在最後,因此,他每次都最後回答問題。   總共18個單獨的問題,演員共同給出了12個錯誤的答案和6個正確的答案。這12個錯誤的答案被稱為臨床試驗。Asch還對另一個學生進行了測試,觀察其反應,但沒有演員的干預。他在50個不同場合開展了有演員參與的測試,進行了37次只針對一個學生的試驗,這個樣本量足夠證明答案的正確性。   結果令人吃驚!在沒有演員的環境中,沒有群體壓力,錯誤率不到1%。然而在有演員參與的試驗中,學生回答的錯誤率達到33%。實際上,75%的學生至少答錯一個問題,這意味著只有25%的學生答對了全部18個問題。隨後幾年,Asch繼續進行類似的試驗,結果一致: 作為人類,我們都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   1972年,Irvin Jarvis提出了“群體思維”一詞,他認為群體思維是帶來不良、不合理決定的群體過程。Asch Paradigm稱,他確定,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希望使自己的觀點與群體一致。因此,即使那些認為行動不明智的成員,在知道他們不能單獨承擔責任的情況下,也會跟隨集體決定。   這種行為是基於這種心態:群體越有凝聚力,做出的決定就越可能正確。儘管有很多定義,但我認為對群體思維描述最貼切的是: 群體以一種阻礙創造力或個人責任的方式做決定,通常的特點是通過過度努力達成一致。   在投資中,我們將群體思維稱之為追漲殺跌。分析師被指控採取羊群行為策略,害怕做出相反和離群的假設,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獨樹一幟的結果可能會讓分析師丟掉工作,因此,業內人士都表示“寧可一起犯錯,也不與眾不同。”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Robert Sh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