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把焦點從“行情研判”轉移到對交易過程的控制上!

 交易是一個由一系列動作組成的過程。關於“交易”的討論,往往由於討論參與者各自有不同的理解視角,討論中表述的重點差別很大,爭論激烈是難免的。

  散戶依然虧損直到現在,似乎說明了一些問題。他們更喜歡討論行情,一見面就聊行情,大部分時候的言下之意在說:我看對了什麼什麼。這樣的言語背後意味著沒有做好,沒有做對。始終標榜自己要做大波段、大趨勢的交易模式,遲遲未顯現於帳單,倒是大虧損的單子做過不少。

  交易的不是行情,是自己的策略,交易中要控制的是自己的交易行為,這是投資者唯一有可能做到的事情,也是學習交易的唯一努力方向。關於行情的研判,論壇裏高手很多,方法也很多。但凡下過一點功夫,都會發現一個現象,行情研判離不開對級別的界定,不事前確定級別,對行情是漲勢跌勢、震盪還是單邊,沒有對錯,在一個日線級別的震盪走勢中,可以出現很多個小級別的單邊。

  有一種聽起來邏輯很嚴謹的行情研判思路:順著大級別的方向,做與其同向的小級別行情,尋找其多級別的共振點,等等。這套邏輯的基礎是,除了技術分析那幾點基礎外,還有該思路中最看重的一點,即:大級別的行情的逆轉需要的時間長。但是問題在於:何級別算大?固然,大級別的逆轉需要的時間是長,但大級別是由小級別行情發展演化而來的。事後看圖,我們可以說這是某某級別的行情,但在當下是無法知道行情最後會演化成那個級別的,當然非要主觀去預測,也總有對的時候。但這不是必然。羅嗦這麼多,是想表明,將學習交易的重點放在行情研判上,是探索黑洞,或許有人有能力可以在當下就知道行情會走出什麼級別的走勢吧。但肯定很少,至少看那些已出版的林林總總的技術分析書籍中得知即便是著書立說的所謂大師,也還不曾具備這樣的能力。



  不管什麼模式,什麼策略,要想最後穩定賺錢,一定是實現了兩點:

  1、將止損限於小額;2、讓利潤奔跑。

  這應該是一句無需論證的“廢話”,與所有的真理一樣,真理的表現形式都是廢話。人類對很多人生真理的正確理解都是在逆真理行事碰的頭破血流之後獲得的。或許對於高手來講,這兩點其實就是一點。對於學習者來說,做不到第一點,不可能做到第二點。但大部分人都是先奔著第二點去追求的。止損練得好,或許依舊不賺錢,但可能存活的下來,止損不過關的,如果還意識不到,那速死是必然。

  止損,背後包含著的其實是人生的哲理,——憂患意識,是站在當下,由於不確定行情將會怎麼走,出現了最自己帳戶不利的狀況,馬上砍!追求的是當下先別受傷太重。細想,所有的單子,都是要被止損出來的,盈利單子遇回撤離場,也是止損。扯遠點,人生處處在止損,人們每天所要作的就是主動擺脫一個個的不利環境。止損的核心是主動止損,主動止損才有可能是小止損,只有小止損才有意義。小止損能力強,或許更有助於拿著大波段。

  交易,起步應該在練止損,時時刻刻想著止損,才有可能去發現好位置。去應驗另一句交易真理:在容易設止損的位置進場,將止損設在行情不容易到達的位置。好位置,總是轉瞬即逝,很多行情都是從一方的不斷砍倉中演化出來的。事後看,一方的好機會意味著另一方最危險的時刻。危機、危機,危險與機會同在,總想著抓機會,會被危險吞沒,總想著避開危險,時時避開危險,剩下的就是機會了。

  主動止損、小止損,是交易行為中,交易者自己唯一可以通過努力做到的,抓不抓的住大行情,得有大行情才行,大行情出現不出現,這是交易者自己無法通過自己努力就可以得到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K線組合:棄嬰(晨星/夜星)

  棄嬰形態是一種K線圖中的一種特殊十字星形態 , 是一種主要頂部或底部反轉信號 ,它由三根蠟燭線組成,中間一根為十字星線,並且在這根十字星線與其前後兩根蠟燭線之間,發生了價格跳空。    從形態上看,它與前後的價格走勢格格不入,仿彿掉隊的士兵,被遺棄的嬰兒一樣,所以就叫“棄嬰形態”。 當價格出現了價格跳空的現象,並且這種形態通常出現在頂部或者是底部,將是一種反轉信號。    由於此形態出現的位置不同,因此可以分為底部「棄嬰形態」以及頂部「棄嬰形態」。 通常來說, 底部「棄嬰形態」將會預示著匯價上升,而頂部底部“棄嬰形態”將會預示匯價會下跌。    棄嬰形態出現在頂部的時候時候可以結合三根蠟燭予以確認,第一根蠟燭為陽線,第二根蠟燭為十字線,第三根蠟燭為陰線。 它和十字黃昏星形態十分相近,不同的地方是 棄嬰形態的第二根蠟燭和前後兩根蠟燭之間必須都存在跳空,連影線都不應該有重疊 。    棄嬰形態前後三根蠟燭形成一漲一停一跌的節奏感十分強烈。 當棄嬰形態出現在一段上漲趨勢的尾部或者市場重要阻力位是則暗示市場頂部已經形成的概率極大。       棄嬰形態出現在底部的時候時候同樣是結合三根蠟燭予以確認,第一跟蠟燭為陰線,第二個蠟燭為十字線,第三根蠟燭為陽線。 它和十字啟明星形態十分相似,不同的地方是 棄嬰形態的第二根蠟燭和前後兩根蠟燭之間必須都存在跳空,連影線都不應該有重疊。    棄嬰形態前後三根蠟燭形成一跌一停一漲的節奏感十分強烈。 當棄嬰形態出現在一段下跌趨勢的尾部或者市場重要的支撐位是則暗示市場底部已經形成的概率極大。    在上面的k線組合形態中,我們經常會把 小實體類形態稱為反轉形態 ,它的出現是一種十分有價值的信號和資訊。 就k線圖而言, 當小實體位於自身k線的價格波幅內,這也是“棄嬰形態”的特徵之一 ,這一特徵也是區別於星線的一個主要的標誌,有利於觀察和分析。

樞紐點,五種計算模型

  樞軸點是許多交易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你在面對價格大幅波動時尋找趨勢交易的良好入場點。它可以根據近期價格運動的高低點指示潛在的支持/主力位,日內交易方向,有助於你設定交易計劃。 典型樞軸點 樞軸點的計算有多種形式, 最常用的一種形式使用5個關鍵點. 包括Pivot Point、Support 1 (支持點1)、Resistance 1 (阻力點1)、Support 2 (支持點2) 、Resistance 2 (阻力點2)。計算公式如下: 阻力位 2 (R2) = P + (H - L) = P + (R1 - S1) 阻力位 1 (P1) = (P x 2) - L 樞軸點 (P) = (H + L + C) / 3 支持位 1 (S1) = (P x 2) - H 支持位 2 (S2) = P - (H - L) = P - (R1 - S1) S 代表支持點、R 代表阻力點、P代表pivot point、H代表高價位、L代表低價位、 C代表收市價。 然而,還有其他不同形式的樞軸點,為不少市場人士採用。 伍迪(Woodie)樞軸點: 伍迪樞軸點與經典樞軸點類似,但給予收盤價更大的權重。伍迪樞軸點也是由前一時期的最高價(H)、最低價(L)和收盤價(C)推算出當期的樞軸點。計算伍迪樞軸點公式如下: 樞軸點(P) = (H + L + 2 * C) / 4 阻力位 1 (P1) = (2 * P) - L 阻力位 2 (R2) = P + H - L 支持位 1 (S1) = (2 * P) - H 支持位 2 (S2) = P - H + L 卡瑪利拉(Camarilla)樞軸點: 卡瑪利拉樞軸點,是由前一時期的最高價(H)、最低價(L)和收盤價(C)推算出來。以下是計算卡瑪利拉樞軸點的方法: 樞軸點(P) = (H + L + C) / 3 阻力位 1 (P1) = (H - L) * 1.1 /12 + C 阻力位 2 (R2) = (H - L) * 1.1 / 6 + C 阻力位 3 (R3) = (H - L) * 1.1 / 4 + C 阻力位 (R4) = (H - L) * 1.1 / 2 + C 支持位 1 (S1) = C - (H - L) * 1.1 / 12 支持位 2 (S2) = C - (H - L) * 1.1...

獨立思考和行動

  上世紀50年代,Solomon Asch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就是眾所周知的Asch從眾實驗,或者是艾氏從眾範式。目的是演示個體的選擇受群體的影響有多大。一些大學男生參與了簡單的感知任務,但重點是,在每次測試中,所有學生中只有一個不是演員。因此,這個測試是為了確定,在群體中,當其他成員做出反應時,個體將會作何反應。   每次測試有7個演員和1個學生,但是學生事前不知情。同時,這些演員簡要回答問題,答案一致,有的問題回答正確,有的錯誤。測試包括給參與者看兩張卡片。一個是左側的圖像,只有一個分隔號,右側的卡片有三個分隔號。參與者必須大聲說出右側的三條分隔號中,哪個與左側的分隔號相匹配。   受測者的座位排序是,真正的學生坐在最後,因此,他每次都最後回答問題。   總共18個單獨的問題,演員共同給出了12個錯誤的答案和6個正確的答案。這12個錯誤的答案被稱為臨床試驗。Asch還對另一個學生進行了測試,觀察其反應,但沒有演員的干預。他在50個不同場合開展了有演員參與的測試,進行了37次只針對一個學生的試驗,這個樣本量足夠證明答案的正確性。   結果令人吃驚!在沒有演員的環境中,沒有群體壓力,錯誤率不到1%。然而在有演員參與的試驗中,學生回答的錯誤率達到33%。實際上,75%的學生至少答錯一個問題,這意味著只有25%的學生答對了全部18個問題。隨後幾年,Asch繼續進行類似的試驗,結果一致: 作為人類,我們都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   1972年,Irvin Jarvis提出了“群體思維”一詞,他認為群體思維是帶來不良、不合理決定的群體過程。Asch Paradigm稱,他確定,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希望使自己的觀點與群體一致。因此,即使那些認為行動不明智的成員,在知道他們不能單獨承擔責任的情況下,也會跟隨集體決定。   這種行為是基於這種心態:群體越有凝聚力,做出的決定就越可能正確。儘管有很多定義,但我認為對群體思維描述最貼切的是: 群體以一種阻礙創造力或個人責任的方式做決定,通常的特點是通過過度努力達成一致。   在投資中,我們將群體思維稱之為追漲殺跌。分析師被指控採取羊群行為策略,害怕做出相反和離群的假設,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獨樹一幟的結果可能會讓分析師丟掉工作,因此,業內人士都表示“寧可一起犯錯,也不與眾不同。”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Robert Sh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