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

進場,考驗的開始

 投機之王傑西利弗莫爾曾經說過:在投機交易中,能看對方向的人很多,能堅持不動的人才真正厲害。

  很多人覺得自己理解了這句話,但是,這句話其實很有層維度的解釋。

  一、從淺層來理解:因為一個是看,一個是做。



  看,不需要行動,不行動就沒有利益波動,沒有利益波動,我們所作出的交易行為,基於混沌的走勢而言,也呈現混沌。

  而走勢只有一漲一跌,而且交叉運行。我們對著走勢圖發出一個基於未來的預測,基本上可以做到90%正確。比如我說,這行情未來會漲,那麼,只要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行情有任何的漲幅,我都可以說,你看,我說對了吧?因為我並沒有限制時間和幅度…

  基於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會覺得,行情的判斷根本就沒有那麼困難,相反容易的很簡單。但是,在涉及到具體的交易時他們會發現,一切變的困難了起來。為什麼?

  因為,具體的下單行為,開始涉及到人的利益了。人的利益波動,人性中那些在漫長進化過程中生成的那些本能,比如厭惡損失,厭惡不確定性等特點就會起作用,我們的交易行為,就開始變形。

  所以,很多人其實都能夠清晰的感覺到,交易之前一切都研究的挺好,但是一旦下單就開始亂套的根本原因在於此。你的利益產生了波動,身為人的本能,開始起作用了。

  二、略深一點來看:能拿住單子的人本來就少。

  持有單子比落袋為安困難很多倍。

  很多人落袋為安有無數個藉口,他們覺得自己果斷。然而,他們根本不知道,持有住單子才是更考驗一個人的能力。

  為什麼?因為人們都厭惡利益的波動,人們都怕利潤變虧損,所以,落袋會讓人們感覺安全,因為落袋終止了利益的波動。然而,落袋雖然安全,雖然讓人感覺舒適,但是並不正確,因為承擔不確定性,承擔波動,才能夠真正的在趨勢行情中獲利。比如下圖:

這種股市的牛市行情中,有的人進場出場,進場出場,打了無數個來回,可能僅拿到了行情的三分之一。而有的人,從頭拿到了尾。

  想要在交易中獲得較好的收益,在有行情的時候賺儘量多的錢,在無行情的時候儘量控制住風險才是正確的方向,對於股票交易者而言,錯過了牛市的利潤,基本上就宣佈了虧損的結局。

  但是,承擔不確定性的波動,本身就是逆反人性尋求安全的特點的,所以,做到的人根本就不多。因此,利弗莫爾才說,看對了方向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的能夠拿住單子,獲取足夠多利潤的人,根本不多。

  三、再深層次來看:堅持持有不動的人,其必然擁有自己的規則。

  在看對方向的基礎上,能夠持有住自己的單子的人,他一定是明白了一個道理:在交易中,只有站在趨勢的一方才能夠真正的獲利。而在交易中,真正的明白這一點的人寥寥無幾。趨勢行情是交易中的唯一機會,所以,他們在自己正確的時候絕對不會輕易的落袋,他們寧願忍受較大的回撤,也要儘量持有到一波行情。

  這個道理估計悟出來的人不少,那麼,關鍵在於,怎麼做才能夠更好的將這個優勢發揮出來呢?答案也很明顯:

  建立自己的交易規則,並且一致性的執行這些規則。所謂的規則就是,你經過無數的交易淬煉,找到了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出場方式。它的內容包括:什麼程度內的回撤一併承擔,而回撤到多少的時候離場觀望,如果行情再次啟動如何處理等等一系列情況的處理。

  他們有一套完整的規則,來處理持有單子中的一切可能性,因為他們為一切意外都做好了準備和應對措施,所以,他們泰然面對行情的漲跌,利益的波動,以不變的規則應萬變。


  Livingmore正是如此,突破式入場,正確便持有,這是利弗莫爾的典型風格。海龜交易法則也是入場,突破式入場,正確便持有,而且還加倉……一波行情,看對的人數可能會超過50%,然而,真正的能夠拿住的人並不多,而能夠按照自己的交易規則去持有的人,更少。

  所以,建立你的交易規則並且能夠執行,才是真正脫穎而出的方法。

  四、較真的看:能看對方向的人很多,看的是什麼方向?

  很多人都說自己看行情看的准,而實際上,行情未來只有一漲一跌,下一秒的方向,可能天然50%就能看的准,而不加時間的話,我看行情可能永遠不會錯。

  就跟開頭舉的例子一樣:未來的行情我看漲,這句話其實永遠也錯不了。因為接下來的一秒,一分鐘,一小時,一天,一周,一個月,一年,總有漲的時候,總有能夠證明我說的對的時候,而真正的交易呢?

  面臨的是自己選擇的週期,自己選擇的交易級別。你是使用自己的交易策略,去交易自己選擇的“趨勢”和“震盪”。你交易日內,做的就是日內的趨勢,你交易日線級別,做的就是日線級別的趨勢,即使都是交易日內,可能也分日內的大波動和小波動。

  因此,不存在什麼絕對的方向,你看多,看的是什麼多?他看空,他又看的是什麼週期,什麼級別的空?因此,你眼裏的多和他眼裏的空,並沒有什麼明顯的交集。

  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能看對方向的人,那些宣稱自己看方向看的准,玩的都是概率和文字遊戲而已。

  會做,會處理不確定,敢於承擔修正期持有單子,用規則行天下的,才是真正厲害的交易者。

2021年10月29日

專業散戶交易員訪談錄~或許我們能得到些什麼

        擊敗市場說是每個交易者的夢想,但市場每一次都會教育投資者,讓大家明白這絕非易事。據統計,近90%的散戶交易者在首次進場後,本金都會遭遇嚴重虧損。

  他們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或許沒有人會給你正確的答案:因為這部分投資者尚未理解市場的運作機制,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法理解自己的交易心態。正確的心態在戰勝市場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可以說交易考驗的是投資者的技術,更是投資者的人性。

        何謂專業散戶交易者:一些散戶交易確實在市場取得了成功。每天在市場上,一些專業的散戶交易員每月都能賺到錢。所謂專業散戶交易員,是指不為機構或私人企業工作,專注於交易的個人。簡單的說就是:以交易為生。

以下是訪談節錄:


        掌控你的交易

  以交易為生是許多人為之奮鬥的目標,但只有少數人能夠獲得成功。做自己的老闆,擁有自己的錢來投資和投機,制定自己的時間表等等,這些想法對每個人都很有吸引力。然而,仔細看看如何才能打敗這個市場(當你以交易為生時必須做的事情),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實。首先,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市場行情變化莫測。成功的交易需要真正的金錢,真正的玩家,無論你成功與否,沒有人會憐憫你。最後,這是一個零和遊戲!

  有時止損受到的打擊如此之大,如此之快,甚至連機構都無法做出足夠快的反應來避免下跌。然而,這就是我們所面臨的交易環境。其次,即使你演示帳戶發現了一個有利可圖的策略,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夠在真實的交易環境中賺到錢。而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交易員的心態!交易心理學不僅要掌握你的思想和正確的心態,還要瞭解市場,它的參與者和弱點,並能夠按照你自己的信念行動。

        反向交易者和心理

  有時你必須做一個反向投資者才能在外匯市場生存下來。儘管市場朝著一個方向發展,並且在那裏停留了一段時間,你還是要做反向投資。這確實很難,任何試圖選擇反轉的交易者都知道,在這種時刻,他/她在頂部或底部會感到孤獨。但請注意一個事實,那就是市場上大多數人都是賠錢的,因此,在正確時機選擇反轉,是痛苦卻又明智的決定。

  說到群體,每個人都想脫離群體。然而,從有人提到交易中的“群體”概念的那一刻起,人們就認為自己不是其中一員。這本身就是“脫離大眾思維”的死胡同。無論如何,讓我們來看看要想擊敗市場,需要關注哪些方面。不是每次都要擊敗它,但次數只要夠多,才能賺錢,因為我們要靠交易生活。

  如果你錯了怎麼辦?

  在這裏再次強調,一般的思維方式並不能導致金融市場交易的成功。你能找到的任何關於“去戰鬥”的書,都會告訴你,你必須積極思考,擁有勝利的態度,你才有機會成功。

  不過,在市場交易中,這還不夠。市場一有機會就會給你一記耳光,威力之大,會讓許多散戶再也無法恢復元氣。當金錢受到威脅時,人們會犯愚蠢的錯誤。所以,與其驕傲自大,不如謙虛一點。如果你做錯了一筆交易,一定要拷問自己,因為這會讓你成為最好的交易者。你會變得積極主動,採取預防措施,在做決定前更加審慎。

  注重保本,不要拿你輸不起的資金去冒險

  這件事,我們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保本是跑贏市場的關鍵!當然,每一個讀到這篇文章的交易者都會說,他們都注重資本保值。我不敢苟同。

  擁有正確的交易心理意味著關注損失,而不是獲利。問問你自己一件小事:當你開始一筆交易時,你更關注什麼——贏的部分還是輸的部分。或者,基於潛在的損失或利潤?幾乎每個人都在想他/她會賺多少,而不是他們會損失多少。

  作為交易員,你不應該拿自己輸不起的錢去冒險,這應該是你交易的底限之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帳戶裏的錢最終肯定會落入別人的口袋。

  注意:交易者忽視或低估了損失的重要性,而高估了交易的贏利部分。保本就是關注損失。正確的交易心態才能引導對交易心理的正確理解,確保損失不會增加。因此,注重保本,就是要注重如何不輸,然後才注重如何贏。

  交易心理,反人性思維題

  如何訓練你的反人性思維。在這裏的最佳建議就是充分利用模擬,在交易決策階段,反向操作(即打算買入時賣出,打算賣出時買入)。

  堅持如此運算幾個月,想必你能得到不一樣的收穫。它會給你前所未有的見解,讓你瞭解什麼是交易心理學,以及培養你在關鍵時刻做出真正正確的交易決策。

  坦然接受損失

  接受交易就要接受損失。交易中沒有“聖杯”,至少在長期盈利的公式中沒有。如果有聖杯的話,每個人都會成為百萬富翁。接受失敗並接受它們是遊戲的一部分,這是向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

  如果我時不時地虧了又該怎麼辦?如果我連續虧損了呢?只要知道自己的策略和方法已經考慮了這種可能性,就沒有什麼問題。風雨過後,總會有彩虹出現;黑夜過後,新的一天總會來臨;交易也是如此。

  只有你接受了損失,並意識到它們確實會發生,而且是交易世界的一部分,你的交易心態才能足夠坦然,在做出交易決策時才能冷靜客觀。

  瞭解其他市場參與者

  交易成功的一部分就是瞭解你的敵人。誰是你交易的對手方?數字不會說謊,市場每日成交量中散戶的交易規模僅略高於5%,而且這一數字一直處於波動。微不足道的百分之五!

  要理解交易心理,關鍵步驟之一是理解市場的驅動力。

  作為一個交易者,你不是在和其他散戶交易者作對,而是在和能夠改變市場的巨人們作對。瞭解他們的想法和行為,你就能領先一步。

  制定交易計畫並嚴格遵守

  一個交易計畫總是有幫助的。它能讓你在交易市場之前擁有正確的心態。計畫帶來的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可以把交易者從貨幣市場帶來的情緒過山車中解救出來。如果你知道會發生什麼,那麼沒什麼能讓你感到意外的。

  既然計畫已經存在,下一步就是執行它。這是大多數交易者失敗的地方,因為恐懼和貪婪會影響我們所有人。當一筆交易開始盈利時,人們往往傾向於儘快鎖定它。畢竟,我們應該接受市場給我們的東西,對吧?錯!我們應該在我們的計畫所確定的條件下,接受市場所給予的福利。如果你的風險回報比是1:2,市場條件讓你有機會獲得雙倍的回報,坦然接受,否則你所有的交易計畫都是徒勞的。

  事實的真相是,交易心理是導致交易成功的因素。許多管道或許能告訴你怎樣做才能掌握思想,擊敗市場。但不能告訴你如何以及是否能做到。這完全取決於交易者,願意付出多少的努力和工作來完成這個任務。

  交易心理就像去健身房一樣,如果你願意的話。每個人都知道有規律的鍛煉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然而,儘管知道成功的秘訣,卻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正確的交易心態方能成為贏家。試著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不要害怕挑戰共識。這是找到有價值的新策略和新想法的唯一途徑。戰勝市場唯一方法就是更好地瞭解自己。

好文分享~黃金交叉統計

 “黃金交叉”真的可以被奉為圭臬嗎?

  道指和標普500指數10日移動均線雙雙突破50日移動均線,股市技術分析派紛紛因此而雀躍。他們將這種現象稱為“黃金交叉”,並將其看作股市即將迎來牛市的信號。

  然而數據顯示的並不是預期的牛市。美股並沒有因為“黃金交叉”的出現表現得更好。財經網站市場觀察(Marketwatch)的分析師Mark Hulbert通過研究道指1896年創建以來的數據,得出這一結論。

  下圖數據為道指出現“黃金交叉”之後的平均反彈率。數據顯示,股市出現這種現象後的平均表現都沒有比出現前好,甚至有時候表現會更差。

1635387512(1).jpg

  Mark Hulbert也統計了1990年以來黃金交叉後的股市表現。之所以從1990年開始,是因為這個時間段散戶投資者通過單筆交易進入或退出市場變得相對容易和便宜。從那之後,與簡單買入並持有大盤指數基金相比,“黃金交叉”之後的股市表現更差了。

  布蘭代斯大學的金融教授布萊克·黎巴讓(Blake LeBaron)稱:

  “這絕非偶然。根據有效市場假說,由於多頭的湧入,特定時間的市場策略帶來的市場表現將比預期差,同時其他著名技術指標都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惡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黃金交叉”後股市的疲軟並不能完全歸咎於散戶“殺雞取卵式”的投資。

  Mark Hulbert的預測並未考慮傭金、稅率及其他交易成本。加上這些成本,“黃金交叉”後股市的利潤將會更低。

  技術派不僅觀察10日與50日移動均線之間的交叉,還有像50日與200日的。Mark Hulbert的分析顯示,它的表現並不比10天對50天的金叉好。

  下圖為1896年來的平均回報率數據,反映了期間的股市表現。

  

1635387531(1).jpg

  然而這也並不意味著美股現在就會表現得很差。表格中的數據在95%的置信區間(指參數的真實值有95%的概率落在測量結果的周圍)並不顯著,因此這一模型也不是特別有效。

解析交易模型的必要:盈虧比與勝率

        在制定量化投資交易策略的時候,我們是圍繞勝率和盈虧比兩個方面進行考慮的,他們兩個就好比是一對雙胞胎兄弟,相互的影響著一個策略的期望。

  有的交易者在剛剛進行量化交易的時候,總是用盡全力去想怎麼樣提高自己的勝率和盈虧比,可是大家知道勝率和盈虧比決定著我們的策略好壞,卻不知道它們兩者之間是存在相互制約的關係的。

  如果你過分的去追求較高的勝率,你一定會發現你的盈虧比下降了。相反的,勝率下降了,一定是你過分的追求較高的盈虧比。這種情況就是它們兩者之間的約束性。

        剛剛進行量化交易的交易者,不會知道它們兩者之間的關係,但是在市場上交易的時間久了就會瞭解,一個趨勢追蹤策略的勝率在20%到50%才是正常的狀態,一旦超出此範圍,你就要注意你的策略了,是什麼原因致使這樣的情況出現?

  那麼一旦勝率低於20%說明你的期望可能會比1小,導致這種情況是因為你的止損設置的太小了,反反復複的止損吃掉了你太多的利潤。

  相反的勝率高於50%也能說明你的期望可能會比1小,這種情況的發生就是你的止盈設置的太小了,兌現利益太早了,反而一些大的利潤本來應該到手的,但是卻丟了;從而影響了期望。



        整個期望曲線是一條拋物線,這就說明無論你是追求較高的盈虧比還是勝率,最終導致的結果都是把期望曲線的利潤降低,反而在勝率與盈虧到達38%和3:1左右的時候,期望曲線到達最高點。

  要注意的是:這裏的38%和3:1並不是通用的,也沒有什麼代表意義,只是舉例證明趨勢追蹤策略的一些內在規律。畢竟不同的交易策略會有不同的體現。需要記住的是,不管什麼情況,趨勢跟蹤策略的期望曲線都應該是拋物線,而你過分的追求較高的盈虧比和勝率,都是在降低你期望曲線的利潤。

震盪?單邊?

 我們真的能夠知道市場的節奏嗎?你知道,接下來的行情是漲是跌?你知道接下來的行情是震盪還是趨勢?我們不知道。所以,精准地踩准市場的節奏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很多人依然在樂此不疲地追求這一點。

  無法精准地追求市場的節奏,那麼我們的交易就要從其他角度入手。投機之王李佛摩說過一句經典的話:

  “投機如山嶽一樣古老,華爾街沒有新鮮事”。

  他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在投機交易中,人性其實從未改變。

  那麼,既然人性從來不會改變,那麼我們能不能基於反人性的角度去設計一套交易方法呢?既然人性從未改變,那麼我們以一種反人性的思路去進行交易,是不是就可以達到另一種穩定呢?

  答案是肯定的。

  人性厭惡損失,不願意止損,我們就及時止損。人性厭惡不確定,喜歡落袋為安,那麼我們就讓利潤奔跑。

  我們基於反人性角度建立的期貨交易系統,當你把它磨合到與你融為一體之後,根本就沒有什麼改變的必要。因為它牢牢地把握住了市場的根本。它的盈利,靠的不是短期踩准市場的節奏,它的盈利,靠的是長遠的邏輯。

  也是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分清現在市場所處的位置。就是這麼簡單!

  任何市場的價格形態的組成部分,一共只有兩個。一個是單邊市一個是震盪市。所謂的單邊市就是價格在一段時間內向一個方向移動。所謂的震盪市就是價格在一段時間內在一個區間來回移動。

  不管你看的是5分鐘還是周線圖,都沒有關係。所有的價格走勢都可以由這兩個部分組成。就像小孩子玩的積木一樣,組成市場價格走勢的積木就是這麼兩塊而已,只不過有時候的大小不同。


  現在我們知道了趨勢跟蹤者就是專門做單邊市的那類交易者。在市場處於震盪市的時候,他們是不會輕易入場的。

  由於一旦價格從震盪中突破,出現單邊的移動時候,速度往往非常快。所以要想跟上趨勢的發展,就必須追漲殺跌,才能建到倉位。也正因此如此,趨勢跟蹤者歷來在市場上被視做是最勇敢的一類交易者。

  市場上出現趨勢的時間要遠遠少於震盪的時間,所以,自然會有大批熱衷於炒單的交易者天天樂此不疲地進出市場,以博取利潤和獲得心理上的刺激。

  這類交易者是市場的中堅力量,為市場提供了大量的成交機會,在震盪市中,他們互為對手。在單邊市中,他們的對手往往是趨勢跟蹤型的交易者。

  那麼,震盪市轉為單邊市時有什麼特徵?

  ① 震盪區間的週期越長,突破後的距離往往也會較大,有話曰:橫下來有多長,立起來就有多高。

  ② 震盪區間內的成交量越大,量增加幅度越大,突破時的可信度越高。

  ③ 除非突破日以停板的方式出現,否則一定要有成交量的配合。

  ④ 期貨多個月份同時突破的可信度要遠遠高於單個月份的突破,往往預示著基本面有重大的改變。

即使是獲利,都要找出失敗的潛在因子!

 人總會重複犯同樣的錯誤,所以需要有相應的對策。制定交易計畫,不僅要提前考慮好什麼時候開始交易,也要考慮好怎樣結束交易。

  記錄每天的交易,記下並每天回顧自己的虧損,雖然很痛苦但是很有必要。

  要時不時地以悲觀的態度來看待交易。

  怎麼認識到交易失敗的真正原因並且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交易者在獨立鎖定問題點和解決策略時,自我反省的深度和細緻程度非常重要。因為答案越具體,就越能對自己期望的目標以及目標的方式越清楚。你是不是經常問出以下問題:

  為什麼總是失敗?

  為什麼沒能遵守交易規則?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僅僅提出這樣的疑問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往往會將關注焦點局限於“沒有成功”這一點,這樣沒有辦法理性分析原因。最後會以“這次的失敗只是碰巧而已......”“如果可用資金再多點就能按規則行事了”等藉口來搪塞。

  要想找出問題點並設計出解決策略,真正需要回答的問題是:

  要達成目標需要做哪些努力?

  要按照規則進行交易需要怎麼做?

  對於這次交易有哪些經驗心得?



讀混沌理論、亞當理論有感~交易不分析,操盤不盯盤

        人們通常認為良好的分析是成功交易的前提,古人亦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但是經過多次被市場蹂躪之後,有時候不得不發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歎。

  我認為分析結果經常與交易結果相去甚遠的原因,既不在於分析,也不在於交易,而是在於市場的無規律性,或者稱為隨機漫步性。

  分析是一個主觀行為,面對同樣的走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是同一個分析師面對同一種走勢都可能會產生多種推演,所以不同分析師的觀點大相徑庭應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人們普遍認為期貨交易是“零和遊戲”,我們現在試想一種比較極端的情況,當全球的分析師突然間觀點都趨於一致的時候,當我們下單卻尋不到買家的時候,盈利從何而來。

  因此,正是這種對未來走勢判斷的差異性才是期貨市場波濤洶湧的動力,分析師的職責就是盡可能多的把潛在可能性羅列出來。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波浪理論總是“千人千浪”,“一形多解”的原因。

  總之,分析是一種主觀行為,分析就是預測趨勢。交易卻是一種客觀行為,交易要求我們跟隨趨勢。交易的客觀性主要體現在走勢的唯一性上。可以這麼說,分析師提出的都是種種假說,事實沒有發生之前,誰都無法推翻其合理性。

  可惜事實只有一個,交易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從種種假說當中找到那個最接近事實的分析,然後將其執行。

        投機行業有句名言叫做“市場總是對的”,所以交易員應該是客觀引導主觀,而不是主觀指引客觀,這就是所謂的跟隨趨勢,而不預測趨勢。人們常說沒有觀點的交易者才是成功的交易者,這也是亞當理論所宣導的。

  如果我們把市場的走勢看作一條河流,試問一根樹枝和一片樹葉哪個漂得更遠?我想答案可能是樹葉,因為樹葉就像無根的浮萍,總是隨波逐流、隨遇而安;而樹枝棱角過於分明,所以更容易被大勢所淘汰。

  我們頭腦中對未來趨勢的預測就像是河流中的樹枝,你的分析越周密,自信心越強,但如果方向有誤,其結果很可能是南轅北轍,縱然你的馬跑得再快,又能怎樣?

  相同的原動力卻產生不同的結果,這是所有混沌系統的基本特徵。當原因與結果間的關係不確定時,便產生非線性現象。我們來看混沌理論中“非線性系統的非因果性”原則在金融市場中的體現。

  比如一張白紙上有A、B兩點,現在讓你從A點向B點做連線,問你能做說少條?我認為是無數條。其實,我們預測金融市場未來走勢,就像是從A點向B點做連線一樣,預測結果肯定是千差萬別。

  也許金融市場實際走勢會和其中一種預測重合,也許根本不在預測結果之內。這種預測的誤差有會有多大呢?我們先把問題簡化,不是根據目前的狀況預測未來,而是根據目前的狀況復原過去。

  也就是說,已知A、B兩點的具體位置,某人從A點走到B點之後,讓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再從B點返回A點,而且A、B兩點之間沒有任何參照物,我想結果一定大相徑庭。而如果要預測金融市場未來走勢,這就好比我們只知道起點,根本就不知道終點在哪,卻要描述其運行軌跡一樣。

  既然市場是隨機漫步的,趨勢是不可預測的,那我們辛辛苦苦學習了那麼多年是不是白學了?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是不是沒用了?

  金融資產包含兩種風險:非系統性風險和系統性風險。非系統性風險是指由某種特殊因素導致的、只影響部分或個別資產損益的風險。系統性風險是指由某種一般性因素引起的對市場上所有的資產的損益都產生影響的風險。

  通常非系統性風險是可以分析的,我們對金融資產進行基本分析的目的就是為了盡可能降低這種風險,而且通過投資組合理論中分散投資方法也可以達到化解非系統性風險的目的。

  但是,系統性風險通常難以分析,個人感覺有時候技術分析可以降低這種風險,有時候則無能為力,風險對沖似乎更為有效,但同時也降低了收益。

  風險源於無知。能夠預期到的損失都不是風險,真正的風險是那些預期不到的損失,決定金融資產收益的恰恰是這種難以預期的風險。仔細想想,為什麼債券、股票的理論收益通常低於黃金、石油、期貨等金融資產,與其說前者的風險性小於後者,不如說前者的可知性大於後者。

  由於債券和股票的收益更依賴於經濟和公司的基本面,這些資訊相對較容易獲得並具有相對穩定性,在一定時期內不會顯著變化,所以我們才能夠對其進行分析,這樣的分析結果也才具備指導意義。

  正因為如此,巴菲特提出了“價值投資理念”,強調對公司進行價值分析,並且長期持有。但是,這樣的分析只注重了對金融市場的客體——交易對象(金融工具)的分析,而沒有更多關注到金融市場的主體——投資者。


  期貨等金融資產除受經濟基本面影響外,還受到更多其他因素影響,尤其是投機者對未來的預期。有時候,雖然經濟基本面沒有明顯改變,但上述金融資產的價格也會發生顯著變化。

  索羅斯的條件反射理論更加注重投資者對市場變化的反應,因此其對市場的描述更加接近真實的走勢。牛頓在屢次投資失敗後曾不無感慨地說:我可以計算天體運行的軌道,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

  人們對於風險的無知一方面受制於已知資訊的不完整性,即資訊不對稱;另一方面,還受制於未知變化的不確定性,即人們對於既定事實與未知事件的關聯性和關聯程度無法做出準確判斷。

  博弈論已經開始從事前資訊搜集和事後連鎖反應兩方面試圖更加逼近真實,但其離實際運用還有多遠呢?而且,如果金融市場果真是一個混沌系統,那麼這種因果關聯性是否存在都值得商榷。

  無論漲跌,其實都只是一條直線上的兩個方向而已,而全世界的投資者終其一生也只是在一個一維空間中忙忙碌碌,而且多數人可能是碌碌無為。這不由讓人想到《莊子》中的一個故事,說兩個國家發生戰爭,雙方打得昏天黑地,不可開交,但其實這兩個國家一個在蝸牛的右犄角上,另一個在左犄角上。

  如果市場是隨機漫步的,那我們是不是就束手無策了呢?一個司機出門之前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他今天所要面臨的路況,那他是不是就不出門了呢?當然不是,雖然司機出門之前無法預知路況,但是他們可以憑藉自己的駕駛技術和經驗做到處亂不驚,有驚無險。

  同理,投資者雖然不能夠完全預期到市場未來的變化,但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技術儘量化解風險。日積月累,一旦這些經驗和技術定型之後,就意味著投資者已經建立了自己的交易系統。

  那麼投資者如何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統呢?我們假定市場是隨機漫步的,這個無序的市場就好像是一群無序的人群。儘管這群人是無序的,我們可以將其按照性別或者高、矮、胖、瘦等標準加以區分。

  但是,如果事先沒有設定區分標準,那麼這群人就只能還是亂糟糟的一群人了。所以,從無序到有序的前提就是確立排序標準。因為市場永遠是對的,所以投資者應該跟隨趨勢。

  但是,什麼是趨勢呢?客觀交易的靈魂卻是趨勢在心,戰勝市場的辦法就是向市場低頭。

  的確很矛盾,投資就是一種矛盾的藝術。古人:目短於自見,智短於自知。要認清趨勢,首先必須認清自我。投資者應該首先給自己定位,自己到底屬於套期保值者,還是套利者,或者是投機者。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交易類型。

所謂交易系統,就是制定符合自己的交易理念的一套規則,然後用這套規則去對市場走勢進行分類,識別出適合操作的那一類或幾類走勢,並針對性的制定相應的交易計畫,然後嚴格執行計畫。

  一旦投資者確立了自己的交易類型,接下來就應該確立交易風格了。在投機市場中趨勢天天有,時時有,那麼什麼樣的趨勢才是適合自己的趨勢呢?什麼樣的趨勢最適合自己只有自己最清楚,這就是趨勢在心的原因。

        操盤是一個見招拆招,動態博弈的過程。

  期貨股票市場就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是一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地方。每天,當我為新的一天佈置戰術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是一位將軍;當我拿著十字准線尋找合適的點位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是一位狙擊手。但是,誰又能知道今天誰又會喪命呢?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期貨股票市場畢竟不是戰場,生命只有一次,但是交易可以重來。

        操盤過程中還經常遇到一個問題——獲利回吐。

  有經濟學家做過試驗,賠一塊錢給人帶來的痛苦大於賺一塊錢給人帶來的快樂,但更痛苦的是讓你先賺一塊錢,然後再把這一塊錢拿走。其實,這些回吐的盈利就像是農民種在地裏的種子,如果你連種子都捨不得播種,那還能期望怎樣的收穫呢?有些錢是註定要賠的。

  總之,交易不分析可謂無為,操盤不盯盤方能清靜。

散亂的交易隨筆

  •  對於一筆獲利的交易而言,你必須把各個環節都做正確;但對於一筆虧損的交易而言,並不需要你把各個環節都做錯,只要做錯一個環節就足夠了!
  • 股市的上漲與其說是經濟的好轉,不如說是交易者更樂意於看到好的一面。
  • 價值投資比拼的並不是股票的價值,而是參與者的價值觀。如果你無法獲得大眾無法得知的資訊,同時又沒有與眾不同的價值觀,那麼基本分析對於你來說將永遠是一場自欺欺人的騙局。
  • 在疊加交易方法的過程中,不但是將全部方法的優勢進行疊加,同時也會將全部方法的劣勢進行疊加。
  •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為自己選擇一套適合的系統,就是一個不斷進行利弊權衡的取捨過程。
  • 我們從來都不曾真正的得到什麼,我們得到的只不過是靠失去另一些東西而換回來的。交易同樣不可能存在不勞而獲,更不可能存在無本萬利。到底我們用什麼換來了真實的利潤呢?我們告訴你,交易的利潤只不過是來自於對心靈折磨的補償。你可以做一個獲利豐厚的交易者,也可以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交易者,但你絕對無法做一個既隨心所欲又獲利豐厚的交易者。
  • 預測者更講究天天有觀點(必然是注重短線),而(趨勢跟蹤)交易者更希望天天沒事做。
  • 如果一個交易者不能戰勝自己的心靈,那麼他的行為可能更注重確定性而不是利潤。人的一生總是在追逐確定性,認為只有得到確定性才能使自己感到安全。事實上,確定性是不可能追求得到的。而只有意識到確定性並不存在時,我們才能使自己的內心得到安寧。焦慮原理最為主要的一個提示就是,建議交易者放棄對不真實的確定性的追求。

  • 獲利率是由正確率、賠率、操作週期,三個因素所決定的。絕對不是高正確率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恰恰相反的是正確率越高的方法越容易死人。
  • 現在回想曾經的底部策略,不過是一種選擇弱勢股的策略。這就註定了我由於貪低的誤區,而使得我曾經的持股成為弱勢股的集中營。在我看來,大多數股民的本能中,都存在著選擇弱勢股的天賦!
  • 巴菲特說:“在市場貪婪的時候要恐懼,在市場恐懼的時候要貪婪”。由此可見,並非貪婪與恐懼的錯誤,而是人們在最不恰當的時候出現這兩種心理現象。如果說,某交易者當虧損超過50%以上時才會出現恐懼,那麼他的恐懼尺度絕對有問題!既然我們永遠無法消除恐懼、甚至恐懼根本就不應該被消除,那麼就客觀的量化恐懼吧。事實上,止損行為就是一種恐懼的表現。他在潛在的風險面前,選擇了逃跑。孫子說過善敗者不亡,那麼勇往直前的匹夫滅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 交易獲利的關鍵就是,在順境中賺取足夠逆境中虧損的金錢。即使從事後來看,你的某筆交易是獲利的。那麼站在事先的角度來說,你這筆交易也是可能出現虧損的。


"盈虧同源”的理念

         從交易的本質原理上對止損做出的解釋,並以對待虧損的態度來劃分交易者的層次。我在交易系統的建立過程中,一直對止損失敗造成的損失耿耿於懷,以至於走進了誤區,而“盈虧同源”的理念把我從深淵中拉了出來。

        我們在市場中能夠獲得的利潤,就是大波段行情所得到的盈利減去小波段試錯(止損)產生的虧損(成本)後的結果,而利潤與虧損之中,我們能夠控制的,就是虧損,我們可以通過止損規則,控制能虧多少,至於盈利,則由市場來決定,在這樣的規則下,成本是有限的,而盈利的無限的,這就是所謂的截斷虧損,讓盈利奔跑。

  我們常尋求一套高成功率、高盈虧比的交易規則,但結果並不理想,其實自己已經走進了一個誤區,高成功率、高盈虧比的交易規則也許存在,但要找到他,難度很大,不是作為一個小散戶的我們應該花費大代價去尋找的,我們應該尋找和總結的,是具有正期望值的交易規則,然後在“盈虧同源”的理念之下,嚴格的反復執行。

  一個合格的交易者必須完全接受不確定性

  "對於電子出現的位置而言,單次結果具有不可知性;但多次結果可以用”波函數“這種幾率波進行精確的描述。有意思的是,量子理論與賭場的盈利模式具有驚人的相似,那就是:微觀不確定性,以及宏觀確定性。”因此假如系統具有正收益的話,只要在市場上活得足夠久,就能得到屬於自己的利潤。

  一個系統交易者跟職業賭徒是一樣的,都是做概率的生意,每次的下注就是成本。把交易看做是一種生意就能看得很清楚了,試想哪有不要成本的生意?這麼一看股市上那些只願賺錢不願虧損的人就顯得十分可笑。


  不迴避虧損,不追求高勝率,堅持交易系統,以對人性不對稱性的把握來佔據略微的概率優勢,從而獲得長期的穩定收益。低勝率高賠率的交易系統還是比較好的,看適不適合自己的個性了。還有就是搞清楚為什麼大部分人會虧錢的原因,就等於獲得了長期制勝的法寶。而這裏面,主要還是學會堅持和變通的同時進行。

     如果不知道市場之中甚麼事情是對的,那就用小時候走迷宮遊戲技巧:掛出了一張張“此路不通”的警示牌。起碼明確了哪些方法是錯誤的,在錯綜複雜的交易迷宮中許許多死巷的入口處掛出了“此路不通”的警示牌——這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趨勢的朋友不是你,是虧損!

交易最容易無形之中接受的錯誤: 

高低錯覺

  強加給觀眾一個參照物,那麼觀眾就會得出一個你所需要的高低評價。

  對於我這樣的趨勢信徒而言:只要上漲還在繼續,那麼多高都不嫌高;只要下跌還在繼續,那麼多低都不嫌低。請注意,這時的“低”是以未來作為參照物,而絕對不是以過去作為參照物!遺憾的是,更多的交易者都喜歡同歷史比較而得出高低的結論。

  

鴕鳥現象

  我是一位知道自己是在賭博的交易者,而更多的人是自以為在作交易的賭徒!

  當鴕鳥被獵人捕殺時,它們不是逃跑,而是把頭鑽在沙中。當他看不到槍口時,槍口就真的不存在了!交易人有一個特別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回避問題。

  “盈利兌現、虧損掛起”雖然能夠暫時的對虧損視而不見,但通常未來都要承受更大的代價。其實學會止損只是初級標準,然後要不忌諱虧損。當你明白“盈虧同源”後,你就知道虧損本身就是最好的風險釋放過程,這時你會愛上你的虧損。如果虧損是你永遠也不能征服的敵人,那麼為什麼不將虧損包容、然後和他做朋友呢?



我們進市場的第一件事就是被告知:我們要當趨勢的好朋友,但是我們常常交到壞朋友。為何?因為我們常被媒體灌輸了錯誤的慣念。當趨勢的好朋友的第一個前提是:我們要包容與擁抱朋友的缺點~虧損。雖然我們口頭上都會說得幾分大道理,但是我們其實打從心裡排斥這個趨勢好友的孿生或是本體的黑暗面。

交易觀念~恐龍效應

   交易者戴上光環與走向隕落,從本質上來說其實是同源的。

  7800萬年以前,爬行動物非常迅速的適應了當時的自然環境,將自己快速發展壯大起來,最終成為當時地球的主人。突然地球的自然環境開始變得寒冷與乾燥,曾經帶上光環的恐龍迅速的滅絕了,而從來就沒有展露過鋒芒的昆蟲卻活了下來。

  “恐龍效應”真得能夠很好的解釋,為什麼很多交易者都是在戴上光環後快速的隕落。能夠戴上光煌的交易者,必然更多的利用、依賴了市場中的微觀規律。同時他們的輝煌也不可能過多的在交易中考慮到成本問題。一個交易者越能適應當時的市場環境,似乎就越不可能適應變化後的市場環境。這時通過過度適應市場而戴上光環的同時,也就為其後的隕落埋下的伏筆。當市場的特徵出現巨變的時候,這種過度適應市場的交易者就會被市場迅速的掃地出門。

        近來的"海賊王"、"鋼鐵人"、再之前的台積電,這都是恐龍效應的最佳註解。股市裡流傳的一句話: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但是我們如何界定人多?這部分大部分都眾說紛紜。但是能夠進去搶錢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永遠不要變成恐龍。

        何謂恐龍?一個笑話或許很貼切:一個巨石落下扎到一 隻恐龍的尾巴。他的同伴問說:你不會痛嗎?恐龍搖搖頭。過了一個月之後,突然聽到恐龍的哀號聲!

        當你進去搶錢的時候,當止損、或到達進場前預估的獲利,這時候不要被市場的恐龍光環迷惑,該怎做就怎做,這樣才不會迷失交易。



交易觀念~冰山原理

 

        我們永遠不可能認識事物的全貌,那麼我們由於對事物不完全認識而形成的信念,也只不過是斷章取義罷了。

  如果說南美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可以影響到北美形成一場颶風。那麼一只蝴蝶煽動翅膀,同樣可以影響到農產品期貨的劇烈震盪。

  任何人對市場的分析、預測、理解都是片面的,都是斷章取義的。畢竟我們誰也不可能考慮到無限多個因素。公式:已知原因A+未知原因X=結果B 通常對於未來走勢起更大作用的,恰恰是未知原因。


        我們都想要看透市場,於是使用了許多的技術指標或是基本分析工具。但這是全貌嗎?很不幸的,我們通常得到否定的答案。與其說我們想看清楚市場,倒不如說我們想用我們的視角去看透市場,更進一步說,或許我們心裡其實已經有既定答案,我們只是想用各種分析工具來導向自己預設結果,讓我們可以心安的下單。

        當我們虧損的時候,就能夠有一個代罪羔羊。

       要知道,或許連市場自己本身都不知道要往哪去!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開放的心;紀律的交易。

2021年10月24日

好書分享 ~ <金融怪傑:華爾街的頂級交易員>之湯姆。鮑德溫

 前篇文章討論了大局觀的養成,這篇就來認識一個市場搶帽客,不知道是否會錯亂!


場內交易的牛人湯姆·鮑德溫,這是這本書封給他的市場封號

湯姆·鮑德溫,一名出色的債券期貨投資者,若以買賣金額計算,湯姆·鮑德溫堪稱當時的“超級散戶”。單獨一次買賣張數能夠達2千張合約,以每張10萬美元計算,涉及金額總共達到2億美元以上。

  6年從2.5萬到3千萬美元

  湯姆·鮑德溫在上大學期間就接觸到了期貨,當時有幾門涉及期貨交易的課程引起了他的興趣,他一直渴望能進入市場一展抱負,可惜囊中羞澀,沒有足夠的資本購買交易所的會員,做不了交易。直到1982年,湯姆·鮑德溫發現可以租牌來進行交易,於是他辭去肉類包裝公司產品經理的職務,租下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的一個席位,由此開啟了場內交易生涯,在此之前他毫無交易經驗。

  當時,經濟不算富裕的湯姆·鮑德溫僅有2.5萬美元的本金,而租借交易所席位每月要支付2000美元的租金,另外每月至少還要留1000美元用於生活開支,賺錢的壓力很大。並且,湯姆·鮑德溫的妻子正巧懷孕,生活開支無疑會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湯姆·鮑德溫決定放手一搏,他每天不停地在交易場內觀察市勢,一手一手地進行交易,即使沒有交易的時候,他也不停地對後市作出判斷。由於預判正確的時候居多,他的信心也越來越大。

  或許是積極主動、敢於冒險,湯姆·鮑德溫在場內交易的起步階段就開始盈利,一年不到,他就通過交易成為百萬富翁。1988年湯姆·鮑德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雖然拒絕透露財富,但記者還是做了個保守估計,稱他的交易盈利應該超過3千萬美元。

  持倉時間越短,風險越低

  湯姆·鮑德溫的交易方法很特殊,相當於我們經常所說的“搶帽子”。平均計算,他每次大手買賣僅賺4個價位。持倉的時間也越短越好,有時只有幾十秒甚至幾秒鐘。在湯姆·鮑德溫看來,持倉時間越短,風險就越低。

  湯姆·鮑德溫測市的方法主要是關心走勢的形態,通過細心觀察市場走勢經常出現的形態來決定自己的買賣。同時他也關注著市場其他投資者的交易習慣,他認為,市場個別投資者的交易手法也是有跡可循的,只要用心分析就可以逐個擊破。

  其實本質上來講,湯姆·鮑德溫的交易策略就是,用最短的時間,來把握任何一個可以獲取微利的機會。

  在市場上,有一類操盤手幾乎一直在賺錢,他們就是超短線操盤手,一次賺一點,積少成多,最後彙聚成一大筆財富。甚至有人表示,對於真正的超短線交易者來說,交易不是一個零和遊戲,而是遍地黃金,到處皆有發財的機會。他們在風險更低的情況下,賺著其他行業的人做夢也不敢想的利潤。

  做好短線,靈感功不可沒

  湯姆·鮑德溫在進行交易時,主要依靠個人靈感。進行交易之前,他首先觀察市場的走勢,當靈感湧現之後再順勢買賣。作為一名技術面分析交易者,圖表分析在湯姆·鮑德溫的交易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主要分析過去6個月來的柱狀圖,在開始交易初期,他會按照事前的分析入市,但如果形勢出現變化,必定跟隨市勢行動,順水推舟。也就是說,對市場的預期要讓位於自己的靈感。

  對於交易者來說,一切技術分析、資金管理、風險收益比等參數的測定都是在我們大腦的左半球完成,而一切直覺、靈感卻來源於大腦的右半球。如果說期貨交易是一門藝術,那麼藝術靈感的產生便來自於右腦,右腦具有無限潛能。

  湯姆·鮑德溫的靈感是靠自己一手一手地練習出來的,他努力工作,每天站立交易6小時,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交易,勇者無敵

  做交易,不僅要有方法,有靈感,還要敢冒險,遇到機會要敢於交易。湯姆·鮑德溫曾說,“只要投機機會來臨就義無反顧地做出相應的買賣動作。”

  在市場中,人性的弱點就是“貪”和“怕”這兩個字,有些人因為貪念過大,最後得不償失,而有些人因為害怕虧錢錯失了很多大機會。事實往往就是這樣,越是不敢做的單子越可能是賺錢的單子,越是怕虧錢,越容易虧錢。很多時候,市場就是捉弄這種患得患失的恐懼心理,只有我們戰勝了這種恐懼心理,當市場出現行情時,按著盤前交易計畫大膽跟進,賺錢的比例要遠遠高於虧錢的比例,這就是“勇者無敵”。做交易的應該都知道,將進未進才是最緊張的,但凡單子進了場,對錯一目了然。總之,只做自己有把握的行情,做單不用想得太複雜,簡單有效就行了。

  選擇適當的交易時機

  期貨交易就如在刀鋒上謀生計,入場出場都要謹慎,要選擇適當的交易時機。

  湯姆·鮑德溫曾說,一個投資者要想在期貨市場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要下苦功,集中精神,觀察入微。期貨買賣,尤其是超短線買賣,精神必須高度集中,稍有猶豫或耽擱都有可能導致虧損。

  湯姆·鮑德溫認為,普通投資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欠缺耐心,急於入市。投資者必須有耐心等待確切的買入或拋出點,機會到了後決定入市。投資者做交易時,必須耐心地等待機會及時地離開市場,獲得利潤。投資者必須在結束交易獲得利潤之前就決定趨勢確實已經變化。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小心選擇入市的價位,三思而後行。

  為了繼續戰鬥,必須斬倉

  對一個超短線交易者來說,賺錢了要走,不賺也要走,虧錢了更要走。永不持有任何虧損的倉位,永遠在賺錢的倉位上加碼,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交易的全部真諦。

  “搶帽子”交易來不得半點猶豫,短線交易賺取的是微利,平倉絕對不能猶豫。

  湯姆·鮑德溫稱,做錯了的買賣都要立刻解決,不得採用鴕鳥政策拖延時間。一年之中必有三四次類似的情況,到了某個階段必須咬緊牙關揮刀了斷。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為了繼續戰鬥,必須斬倉。


湯姆·鮑德溫交易技巧

  1、持倉時間越短,風險就越低。

  2、世間最痛快的事情就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3、經驗並不是最重要的,學識亦非關鍵所在,投機市場是自以為聰明人的險地。

  4、正確的態度必須抹去患得患失的心態。

  5、只要投機機會來臨就義無反顧地做出相應的買賣動作。

  6、炒家買賣的手法有跡可尋,只要小心分析就可以各個擊破。

  7、用最短的時間,來把握任何一個可以獲取微利的機會。

  8、貪婪就要用你計畫中的持倉比例來約束,使你不要冒太大的風險。

  9、期貨就是賭博,玩的就是心態,贏時要放膽,輸時要捨得放棄。

  10、看對行情賺到錢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看對行情輸了錢還能不受影響的接著下單才厲害。

  11、進行交易之前,要觀察市場的走勢。

  12、永遠不要感到信心十足,一次意外就可以淘汰出局。

  13、普通的投資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缺乏耐心,急於入市。

  14、盡可能保住你的位置,只要你在市場中,那就有賺錢的可能。

  15、為了繼續戰鬥必須斬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