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的賭注,開創性地應用了概率論、決策論、存在主義、實用主義和唯意志論,在哲學和神學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帕斯卡提及了人類生命中的各種不確定性,例如:
宇宙終極的不確定;
人生目的的不確定;
理性的不確定;
科學的不確定;
信仰的不確定;
甚至包括對不確定性的不確定。
在《思想錄》中,帕斯卡請讀者分析人類的處境:
人類的主觀抉擇後果非常嚴重,但又無法全面理解這些後果。
他認為,雖然理智可以分辨不少事物,但在最終極的問題上,我們仍然只能依靠猜測。
多年以後,芒格說:
“費馬—帕斯卡系統與世界的運轉方式驚人地一致,是基本的公理,你真的必須得擁有這種技巧。”
他說的是,正是在費馬和帕斯卡的一系列通信中,發展出了人類對於“不確定事物”計算的探索。
迄今為止,應對不確定性,針對複雜系統,被證實有效的結構,都非常類似。如下:
《精益創業》:開發—測量—認知。
新創企業的基本活動是把點子轉化為產品,衡量顧客的回饋,然後認識到是應該改弦更張還是堅守不移。
所有成功的新創企業的流程步驟都應該以加速這個回饋迴圈為宗旨。
《從零到一》:先從0到1,再從1到n。
彼得·蒂爾鼓勵聰明人和企業家們去發現一個偉大的秘密,找回對大計劃(“big plan”)的信心。
《園丁與木匠》:孩子天生就是雜亂的,但這種雜亂是很有價值。
高普尼克認為,孩子生來就是探索者,他們的大腦是為探索而設計的。
“園丁父母”:提供給孩子豐富、穩定、安全的環境,接受和欣賞孩子自然生長出來的樣子;
“木匠父母”:則按照自己得想法去雕刻和塑造孩子,木匠父母的心裏實際上有個“模範孩子”的標準。然而這方面的努力大多是徒勞的。
從投資,到創業,再到教育孩子,都是充滿不確定性的複雜系統。
我們無法用牛頓力學的確定性,以及線性思維的因果,去解決上述複雜問題。
進化演算法
上段提及的三類框架,類似於《財富的起源》裏的進化演算法:
變異,選擇,複製。
第一步:變異
如《基業長青》書中提到的,要“嘗試大量的事情,然後保留有效的”。
在你的生意中,有沒有什麼別人不知道的秘密?
彼得·蒂爾喜歡在面試的時候問:“在什麼重要問題上你與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他認為好的答案應該遵照這樣的模式:“大多數人相信X,但事實卻是X的對立面。”
為什麼呢?因為:
“只有與此刻不同的未來才能被稱作未來,如果不同發生在100年後,那未來就在那裏。”
沒錯,否則就是現在的重複,甚至是對過去的重複。
可是,在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卻是在消滅“變異”,我們選用一套有標準答案的試卷,用“別人家的孩子”來磨滅自家孩子的差異性。
第二步:選擇
自然界的選擇,簡單,粗暴,直接。適應性強的變異物種活下來,並有更大機會變得更多。
我們的祖先,所面對的選擇也很直接,《財富的起源》寫道:
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選擇過程相當直接——生存。
如果你選擇了一個策略,如在河邊狩獵黑斑羚,並結合了物理技術(如弓和箭)和社會技術(如狩獵隊),獲得了成功,那麼你的卡路裏收入就會大於支出。
這種卡路里利潤能夠讓你做一些事情,比如為兒童投資。
高普尼克之所以認為童年是一種偉大的發明,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裏,孩子可以在被保護的環境裏,自由地去探索,去摔跤,去犯錯,去凸顯個性。
這個過程,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是概率化的。
或者說,孩子的成長,是試出來的,而不是計畫出來的。
可太多父母自己試圖成為塑造者,結果不僅埋沒了孩子的“變異”天性,剝奪了孩子的隨機探索,還讓父母自己成為孩子的天花板。
童年是拿來低成本試錯的,不是用來提前成為成年人的。
在人類事務中,教育尤其複雜。
養育一個孩子,你就是在參與一個“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複雜系統”的生成。
假如投資和創業是印鈔,那麼教育則是要製造印鈔機,而且是千人千“機”。
第三步:複製
進化演算法的最後一步是複製。
在生物學進化中,複製通過細胞分裂或有性生殖進行。對生物體生存和繁殖能力有益的基因往往會被複製。
因此,複製的效果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適合的基因在人群中出現的頻率增加了,不適合的基因頻率降低了。
關於複製:
在本文彩票套利的故事裏,複製是指大規模地買彩票;
在精益創業裏,複製是在價值驗證之後的價值實現;
在從零到一裏,複製是從1到n並且實現某種壟斷。
而在教育的範疇,一個人的自我複製還包含了貝葉斯更新的過程,以不斷進化的學習系統,實現持續性地適應未來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