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初步大綱)

當一個價格跳動浮現在報價屏幕上,我們如何認定這是多或是空?

這是主觀意識或是客觀結果?

如果是客觀結果,那是哪個客觀?

這個市場參與者眾,那又能稱為客觀結果?是機構交易者?

但是這些價格被跳出的背後因子是甚麼?基本面數據?籌碼?政策?心理?國際局勢?

那怎樣組成最終的那個價格被我們稱為客觀數字?如果是客觀數字,那為何會跳動?所以簡化這背後的因子是必要的,或是說我們以為是必要的,也就是我們不去考慮任何背面的因子,價格必然會出現,秉棄背後因子單純去看價格本身,卻又不否認背後因子的存在。

這樣的矛盾假設,確實能將價格被搓合這件事情簡化到一個程度,也就是單純價格假說確實能將交易單純化,這之後我們才能認定這個價格與背後的龐大因子成為一個既非主觀又非客觀的主體,利用各種公式去計算價格的表現,這件事情就是除了衡量價格所表現的真實現象之外,我們也承認背後的各方角力,而讓利用算式來評估背後的角力結果與心態結果是相對可靠的原因。

但是真實與否,就像我們利用數學能分析出一個人的複雜心理?更何況是一大群市場參與者?那這推演出來的數據是否有其效力?

佛雷格說的:世界客觀的本質結構真實已經存在,只是我們人類用主觀的心靈去解讀

胡賽爾論述提及:我們人類用抽象的、簡化的方式將複雜的世界抽離

如果市場本質已經存在,那為何我們會有多空?本質就是本質,存在就是存在。這是一個事實。當價格表上出現一個數字,這是真實存在的,當指標因為這個數字產生變化,這是我們利用各種抽象或是簡化的結果試圖去解讀本質的市場。產生各種指標的背景就是想利用已經存在的價格事實讓我們用想解讀的面向用各種方式去理解。這就是我們用我們自以為正確且具有自由意志的眼光觀看市場,但這就是市場本質被發現?還是市場有某個查無此人的意志帶領的我們用這個角度去觀察?查知?

這或許就是為何市場有各種流派的產生;而種種流派產生不同的多空觀點而引導了價格被跳出來之後更進一步引爆了後續的更多交易流,就此開始一天的旅程。

這裡產生了一個問題,是價格有用?還是指標有用?指標依附著價格而產生,價格因為市場各種指標影響每個交易者的決定而前進。所以如果沒有開放的心去看市場的各種結果論述,那很容易不知道如何交易;但,如果因為各式眼花撩亂的方法看市場,你也無法進場!這裡都面臨相同的結果困境。所以必須建立自己的交易主軸,但是懷抱接受市場各式的雜訊心態,這樣交易才容易維持持續獲利狀態。

剛開始我們都試圖去發掘市場的本質,就像哲學家研究與解釋世界的結構本質。如果換個方式,簡單暴力的方式先接受抽象與簡化方式去解讀市場,不管本質如何,而是建立自己的核心交易結構,這樣或許對市場容易產生偏頗式的交易觀點,但是我們只須認知一個本質:認錯。這樣對於交易這件事對於認知市場本質無太大的益處但是對帳戶卻是不無小補。唯一要留意的是:這種權宜方式還是必須有一個前提是:認知到市場的價格是最後角力的最終結論,不管你接受與否它存在,市場價格說了算而非指標決定價格被成立,這是使用大量簡化方法去解讀市場最容易出現的後遺症!

從科學到數學到計算到為操作而操作

從包曼的<現代化與大屠殺>會得出一個驚人的結果,當現代化、效率化被發揮到極致的時候,從國際法庭審判書中發現:只極少數人真的殺過人(集中營的軍官而非上戰場的士兵),卻效率的殺了600萬人屠殺,這其中的每個人就只是一個確實執行的螺絲,只有為了效率極大化而計算的軍官,政府機器高效率運作導致了這悲劇性的結果。這對當初伽率略定調數學是現代化科學最高地位無疑是打了一巴掌,而人類好像還是繼續著這條路線

好像跑題了

從價格到計算到指標到為操作而操作

這會不會是交易者本身的大屠殺?這是我認為在交易必須要去省思的一件事。

市場的價格就像是沒穿衣服的國王,他真的沒穿衣服。但是圍觀眾人的眼中,為何是有穿衣服的?你依據甚麼給了價格穿了什麼衣服?

科學的基礎在數學,數學的基礎在計算,那數學的根源?在發問。

在交易市場中呢?我們未嘗不是在跟市場發問?價格你想給我甚麼?這之中是否對我有價值?當我問不出的時候,不就是用數學來揭開我想發問的面紗?那數學的本質是甚麼?市場的本質是甚麼?價格的本質是甚麼?

對你而言,交易的本質是甚麼?你的交易是為了什麼價值或是理念?讓你願意付出:認錯,這個預支的價值。值不值得?

PS.

如果說接受最多訊息之後最具有各方交易心理的開盤價

以及在盤中廝殺之後當日最後的結果--收盤價

是否這兩個價格就更具有價值

以後再單獨論述我的交易觀察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老鮑的傑克遜霍爾年會

融資與K棒的心口不一

R/C指標,非VIP的偷雞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