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交易聖經

我引用市場交易者的 31條經典“交易聖經”,希望能解決多數的交易者困惑,而且對交易應該會有幫助:

  

       1. “你可以是自由的。你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工作和生活。你可以遠離那些常規的事,不用向任何人報告。”——Alexander Elder

  評語:交易是一項刺激、回饋可以很高的活動,前提是你瞭解市場本質,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2. “我相信分析,不相信預測。”——Nicolas Darvas

  評語:沒有分析,交易無異於賭博。只有提前好好分析市場,才能做合理的交易決定。

  3. “一個成功的交易者總是願意做到最好,自己完全對交易負責,因此能夠從錯誤中學習。他們通常建立有用的交易計畫,因為他們視交易為商業。”——Van K. Tharp

  評語:如果想要在交易中成功,你需要將交易作為全心投入的事業,而不是業餘玩一玩。成功交易是一項艱難的任務。

  4. “我們需要在別人貪婪時害怕,別人害怕時貪婪。”——Warren Buffett

  評語:巴菲特推薦我們比大眾多走一步。大家在買入時,很可能價格很快會反轉。大家都在賣出時,是時候尋找買入的機會了。

  5. “如果我受到市場的打擊,那我一定會退場,不管當時市場是什麼樣子。我直接退出,因為一旦受到打擊後,你的決定一定不再客觀。如果你非要堅持,市場早晚讓你再受暴擊。”——Randy McKay

  評語:永遠不要追逐市場。如果你連著虧損,一定要休息一下,讓情緒冷靜下來。



  6. “交易成功的關鍵是情緒自律。如果智商決定交易,那應該有大量交易者可以盈利。但是事情並不是這樣。這聽起來像老話,但是交易者虧損的最重要原因依然是他們沒有及時停止虧損的交易。”——Victor Sperandeo

  評語:能否維持情緒穩定能成就或者毀掉一個交易者。經驗不足的交易者總是在市場不利時等待反轉,而不會像成功的交易者那樣及時帶著虧損離開。

  7. “看起來價格太高太有風險的通常還會繼續走高,看起來價格低的還能更低。”——William O'Neil

  評語:市場由買家和賣家組成。貪婪和恐懼讓高的價格繼續走高,低的價格繼續下跌。直到泡沫破裂。

  8. “你不需要做一個極其聰明的人。投資不是智商高的人就能勝出的遊戲。”——Warren Buffett

  評語:有耐心、有原則、能做到嚴格資金管理的交易者總是能做得更好。

  9. “錢是坐出來的,不是交易出來的。”——Jesse Livermore

  評語:這句話很有力。交易本身很簡單,難的是要做分析確保交易有較高的成功率。分析和耐心佔據交易的99%,交易不過是剩餘1%的工作。


  10. “棉花交易讓我驚醒。當時我問自己:傻子,為什麼要在一筆交易中投入所有?為什麼不追求幸福而追求痛苦呢?”——Paul Tudor Jones

  評語:如果晚上失眠,很可能是你交易冒的風險太高。永遠不要在一筆交易中冒無法承受的風險。

  11. “好的交易需要的要素:1. 止損;2. 止損;3. 止損。如果有這3要素,你才可能有機會。”——Ed Seykota

  評語:另一個關於風險管理的話:“及時止損,讓盈利跑更遠”。

  12. “金錢只是以防你明天還活著才需要的東西。提醒自己不要過度在意盈虧。不管做什麼,保持快樂、專注、滿足、謙虛、開放......反而你會發現交易結果不斷提升。”——Yvan Byeajee

  評語:和做其他事一樣,熱愛你的工作,變得專業,而不是將重心放在金錢上。要享受交易,如果你做不到,那麼反思交易是不是真正適合你。

  13. “信心不是我的這筆交易一定會成功,而是這筆交易即使不成功,我也OK。”——Yvan Byeajee

  評語:交易就是要掌控自己的情緒,做好風險管理。不要期待每筆交易你都是對的。

  14. “你並不需要經常交易。如果能在正確的方向抓住一兩次好機會,你就能過得不錯,而且交易成本也降低很多。” ——佚名

  評語:過度交易是很多交易者的問題。即使一天甚至每週交易一兩筆都是沒問題的。

  15. “不要盲目的跟隨別人,你應該跟隨的是市場,聽它在告訴你什麼資訊。”——Jaymin Shah

  評語:不要相信那些自封的交易大師。你需要建立自己的系統。

  16. “只要虧損讓你在交易技巧上有收穫,那麼虧損就是有必要的。”——David Sikhosana

  評語:誰都不能避免虧損,但是每筆虧損必定有原因,找到它,反省自己。

  17. “在我的金融生涯中,我看到無數次其他人因為不看重風險而被摧毀的。如果你不重視風險,風險就會把你擊敗。”——Larry Hite

  評語:又是一則關於風險管理的語錄。

  18. “我認為投資心理是更重要的因素,然後是風險管理,最後才是考慮在哪里買入或賣出。”——Tom Basso

  評語:成功的交易者有更大的幾率得到盈利結果,甚至在壞的交易中也是如此。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退場。

  19. “走得慢不要緊,重要的是不要停。”——孔子

  評語:孔子雖然不是交易員,但他很多名言都契合交易。好的交易者需要持續。

  20. “成功交易者的目標是做最好的交易。金錢只是第二位。”——Alexander Elder

  評語:忘掉金錢。交易是一項事業,你需要擅長這項事業。


  21. “罔顧當下環境而只是想要持續交易,這是華爾街以及很多專業人士遭逢失敗的原因。他們認為必須每天有所收益,儘管自己拿的只是普通工資。”——Jesse Livermore

  評語:儘管有些交易者通過交易實現財富自由,但是大多數人都做不到。我們不需要每一天都有所得。最好保有另一份穩定的收入。

  22. “偶爾做的事無法構成我們的生活,只有持續做的事才是生活。”——Anthony Robbins

  評語:好的交易者不是一蹴而就。我們需要花時間、耐心,保持原則。

  23. “學會接受虧損。要盈利,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虧損超出承受範圍。”——Marty Schwartz

  評語:虧損是交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虧損不是問題,忽略資金管理才是問題。

  24. “多年來我學會一件事,在獲得不錯的盈利後,一定要休息幾天當作獎勵。我們習慣碰到轉捩點才停下來。但是經驗告訴我,中途休息能夠延緩轉捩點的到來。”——Marty Schwartz

  評語:連續的盈利讓交易者變得驕傲,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最好暫時遠離一下,冷卻這樣的情緒。

  25. “在你擅長的事裏,也許10次你能對6次。但是不可能10次總是對9次。”——Peter Lynch

  評語:專業交易者的盈利率也只在50%-60%。盈利率不能決定交易結果如何,而是盈利和虧損的金額對比來決定。

  26. “建立信譽需要20年,毀掉它只需5分鐘。記著這一點,你行事就會不同。”——Warren Buffett

  評語:同樣的,一場壞的交易可能毀掉所有。

  27. “如果你將虧損貼上個人化標籤,那麼你並不適合交易。”——Bruce Kovner

  評語:不要將虧損個人化。市場並不是道德的化身。

  28. “我總覺得虧損的反面是盈利。不要總想著盈利,先考慮如何保護自己的資金。”——Paul Tudor Jones

  評語:最重要的是始終要保護資金,這是盈利的前提。

  29. “如果你無法感激和滿足已經擁有的,那麼在市場中你也永遠找不到滿足感。”——Yvan Byeajee

  評語:市場永遠沒有保證,學會享受交易,感恩擁有的。

  30. “市場的改變快過人思想的改變。所以日內交易才這麼難。”——佚名

  評語:日內交易充斥著噪音,市場情緒變化非常快。

  31. “專注、耐心、洞察力、獨立,交易和冥想需要的技巧都一樣。” ——Yvan Byeajee

  評語:交易需要耐心、專注,能夠掌控情緒等等。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在同樣的環境,用同樣的策略,但是交易的結果千差萬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K線組合:棄嬰(晨星/夜星)

  棄嬰形態是一種K線圖中的一種特殊十字星形態 , 是一種主要頂部或底部反轉信號 ,它由三根蠟燭線組成,中間一根為十字星線,並且在這根十字星線與其前後兩根蠟燭線之間,發生了價格跳空。    從形態上看,它與前後的價格走勢格格不入,仿彿掉隊的士兵,被遺棄的嬰兒一樣,所以就叫“棄嬰形態”。 當價格出現了價格跳空的現象,並且這種形態通常出現在頂部或者是底部,將是一種反轉信號。    由於此形態出現的位置不同,因此可以分為底部「棄嬰形態」以及頂部「棄嬰形態」。 通常來說, 底部「棄嬰形態」將會預示著匯價上升,而頂部底部“棄嬰形態”將會預示匯價會下跌。    棄嬰形態出現在頂部的時候時候可以結合三根蠟燭予以確認,第一根蠟燭為陽線,第二根蠟燭為十字線,第三根蠟燭為陰線。 它和十字黃昏星形態十分相近,不同的地方是 棄嬰形態的第二根蠟燭和前後兩根蠟燭之間必須都存在跳空,連影線都不應該有重疊 。    棄嬰形態前後三根蠟燭形成一漲一停一跌的節奏感十分強烈。 當棄嬰形態出現在一段上漲趨勢的尾部或者市場重要阻力位是則暗示市場頂部已經形成的概率極大。       棄嬰形態出現在底部的時候時候同樣是結合三根蠟燭予以確認,第一跟蠟燭為陰線,第二個蠟燭為十字線,第三根蠟燭為陽線。 它和十字啟明星形態十分相似,不同的地方是 棄嬰形態的第二根蠟燭和前後兩根蠟燭之間必須都存在跳空,連影線都不應該有重疊。    棄嬰形態前後三根蠟燭形成一跌一停一漲的節奏感十分強烈。 當棄嬰形態出現在一段下跌趨勢的尾部或者市場重要的支撐位是則暗示市場底部已經形成的概率極大。    在上面的k線組合形態中,我們經常會把 小實體類形態稱為反轉形態 ,它的出現是一種十分有價值的信號和資訊。 就k線圖而言, 當小實體位於自身k線的價格波幅內,這也是“棄嬰形態”的特徵之一 ,這一特徵也是區別於星線的一個主要的標誌,有利於觀察和分析。

樞紐點,五種計算模型

  樞軸點是許多交易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你在面對價格大幅波動時尋找趨勢交易的良好入場點。它可以根據近期價格運動的高低點指示潛在的支持/主力位,日內交易方向,有助於你設定交易計劃。 典型樞軸點 樞軸點的計算有多種形式, 最常用的一種形式使用5個關鍵點. 包括Pivot Point、Support 1 (支持點1)、Resistance 1 (阻力點1)、Support 2 (支持點2) 、Resistance 2 (阻力點2)。計算公式如下: 阻力位 2 (R2) = P + (H - L) = P + (R1 - S1) 阻力位 1 (P1) = (P x 2) - L 樞軸點 (P) = (H + L + C) / 3 支持位 1 (S1) = (P x 2) - H 支持位 2 (S2) = P - (H - L) = P - (R1 - S1) S 代表支持點、R 代表阻力點、P代表pivot point、H代表高價位、L代表低價位、 C代表收市價。 然而,還有其他不同形式的樞軸點,為不少市場人士採用。 伍迪(Woodie)樞軸點: 伍迪樞軸點與經典樞軸點類似,但給予收盤價更大的權重。伍迪樞軸點也是由前一時期的最高價(H)、最低價(L)和收盤價(C)推算出當期的樞軸點。計算伍迪樞軸點公式如下: 樞軸點(P) = (H + L + 2 * C) / 4 阻力位 1 (P1) = (2 * P) - L 阻力位 2 (R2) = P + H - L 支持位 1 (S1) = (2 * P) - H 支持位 2 (S2) = P - H + L 卡瑪利拉(Camarilla)樞軸點: 卡瑪利拉樞軸點,是由前一時期的最高價(H)、最低價(L)和收盤價(C)推算出來。以下是計算卡瑪利拉樞軸點的方法: 樞軸點(P) = (H + L + C) / 3 阻力位 1 (P1) = (H - L) * 1.1 /12 + C 阻力位 2 (R2) = (H - L) * 1.1 / 6 + C 阻力位 3 (R3) = (H - L) * 1.1 / 4 + C 阻力位 (R4) = (H - L) * 1.1 / 2 + C 支持位 1 (S1) = C - (H - L) * 1.1 / 12 支持位 2 (S2) = C - (H - L) * 1.1...

獨立思考和行動

  上世紀50年代,Solomon Asch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就是眾所周知的Asch從眾實驗,或者是艾氏從眾範式。目的是演示個體的選擇受群體的影響有多大。一些大學男生參與了簡單的感知任務,但重點是,在每次測試中,所有學生中只有一個不是演員。因此,這個測試是為了確定,在群體中,當其他成員做出反應時,個體將會作何反應。   每次測試有7個演員和1個學生,但是學生事前不知情。同時,這些演員簡要回答問題,答案一致,有的問題回答正確,有的錯誤。測試包括給參與者看兩張卡片。一個是左側的圖像,只有一個分隔號,右側的卡片有三個分隔號。參與者必須大聲說出右側的三條分隔號中,哪個與左側的分隔號相匹配。   受測者的座位排序是,真正的學生坐在最後,因此,他每次都最後回答問題。   總共18個單獨的問題,演員共同給出了12個錯誤的答案和6個正確的答案。這12個錯誤的答案被稱為臨床試驗。Asch還對另一個學生進行了測試,觀察其反應,但沒有演員的干預。他在50個不同場合開展了有演員參與的測試,進行了37次只針對一個學生的試驗,這個樣本量足夠證明答案的正確性。   結果令人吃驚!在沒有演員的環境中,沒有群體壓力,錯誤率不到1%。然而在有演員參與的試驗中,學生回答的錯誤率達到33%。實際上,75%的學生至少答錯一個問題,這意味著只有25%的學生答對了全部18個問題。隨後幾年,Asch繼續進行類似的試驗,結果一致: 作為人類,我們都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   1972年,Irvin Jarvis提出了“群體思維”一詞,他認為群體思維是帶來不良、不合理決定的群體過程。Asch Paradigm稱,他確定,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希望使自己的觀點與群體一致。因此,即使那些認為行動不明智的成員,在知道他們不能單獨承擔責任的情況下,也會跟隨集體決定。   這種行為是基於這種心態:群體越有凝聚力,做出的決定就越可能正確。儘管有很多定義,但我認為對群體思維描述最貼切的是: 群體以一種阻礙創造力或個人責任的方式做決定,通常的特點是通過過度努力達成一致。   在投資中,我們將群體思維稱之為追漲殺跌。分析師被指控採取羊群行為策略,害怕做出相反和離群的假設,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獨樹一幟的結果可能會讓分析師丟掉工作,因此,業內人士都表示“寧可一起犯錯,也不與眾不同。”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Robert Shiller...